[index_03.jpg] 2015年01月30日 星期五 最新公告: 《生活管理员眼中的宋庆龄(资料集)》刊布座谈会暨文物捐赠仪式在沪举行 ____________________ 搜索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图片新闻 + 新闻报道 * 纪念宣传 + 世人评价 + 时人忆述 + 专题展览 + 纪念地 * 生平事迹 + 孙宋年谱 + 人物事件 + 报刊旧闻 * 文物文献 + 题词手迹 + 著作文献 + 文物遗迹 * 学术研究 + 孙中山研究 + 宋庆龄研究 + 相关人物研究 * 照片音像 + 历史照片 + 音像资料 * 图书栏目 *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相关研究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更多 【字体:大 中 小】 【颜色:黑 红 蓝 】 何香凝:在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之间 作 者:徐映奇 信息来源:统战理论网 浏览次数:702 发布时间:2014-04-03 民族强盛和祖国振兴,是何香凝毕生追求。她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无论理想信念、革命道路、人生目标,一切以爱国为最高价值评判标准。所以,本文认为何香 凝思想不存在由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过程,或者由爱国主义到民主主义的转变过程①。学界这种贴标签的研究方法,旨在提升何香凝的历史地位 ,殊不知,反而严重影响了何香凝的形象。何香凝思想的不断成熟,都是其爱国主义内容的丰富,爱国高于一切,任何思想都应服膺于爱国主义。把是否存在以上 转变,或者是否转变为社会主义者,作为何香凝思想进步的一个标志,从而肯定其历史贡献,不是科学研究应有的学术态度。 尽管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区别和联系并未在学术界达成认同,但大家都认同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对祖国和国家的认识不同,必然对民族主 义和爱国主义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这是造成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概念复杂化的关键。人们对于传统的国家(即人们认同的祖国)与现代的民族国家的观点往往是在 历史与现实、真实与想象之间游移,很难有一个清楚客观的区分。从欧洲一些国家的历史来看,这两个概念时而重合,时而对立。中国也是如此,在抗日战争时期 中华民族的利益与中华民国的利益合二为一,这时候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就成为同一概念,而解放战争期间,情况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近代中国,列强侵略,生灵涂炭。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在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之间,何香凝追随孙中山、支持国民党、拥护共产党,始终高举爱国 主义旗帜,以振兴中华为旨归。即无论什么思想(主义)、无论什么政党,只要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就为之奋斗终生,否则,就坚决与之斗争到底。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也是一切爱国志士为之奋斗牺牲的神圣目标。1902年冬,24岁的何香凝东渡日 本留学,很快走上了革命道路。何香凝从一开始就拥护孙中山,坚决走革命救国的道路。她向海外华侨宣传只有反清革命才能救中国的道理,驳斥立宪改良、保住 清朝统治的错误主张,为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进行不屈的斗争。 1905年,何香凝成为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认为要救国,必须反对 帝国主义的侵略。经过五四运动,特别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后,她更加认清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大力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革命主张,号召全国妇女共同为 建立新国家而奋斗。1925年6月,组织讲演团,揭露英帝国主义者制造“沙基惨案”的罪行。在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成为帝国主义代理人的严重时 刻,何香凝毫不迟疑地同蒋、汪的卖国行径和反动政策进行了旗帜鲜明的斗争。 “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发表了《对时局之意见》,谴责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卖国政策,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和支持人民群众救国运动的主张。她举办 “救济困难书画展览会”,将原来为创办仲恺农工学校而积存的书画,“悉数变价出售。并以售得之款为反日救伤工作费用”。他积极投入抗战和支前活动,致电 海外爱国华侨呼吁援助,并多方奔走为抗日战士筹捐军饷。同宋庆龄等创办了一所设有300个床位的“国民伤兵医院”,经常亲临医院慰问伤员,鼓舞士气。1 934年4月,她和宋庆龄等签名公布了《中华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坚决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提出中国的“一切海陆空军立刻开赴前线对 日作战,立刻停止屠杀中国同胞的战争”的主张,要求发动抗日救国的民族自卫战争。1937年春,她支持沈钧儒、邹韬奋等人组织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出任 救国会理事。6月,和宋庆龄以及上海文化界人士16人,共同发起争取爱国自由的“救国入狱运动”,认为“七君子”因组织救国会而被捕,这是关系到全中国 四万万五千万爱国人民的事,并宣布:“我们送了状子之后,倘有一个人被传,我们16人就得全体到庭,一个人入狱,我们就得全体入狱。”“直到七位先生恢 复自由,爱国无罪达到目的时,我们的工作才完成。”(时代文献社编:《救国无罪》)认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要抢救这危亡的中国。我们不能畏罪就 不爱国,不救国。”号召全国人民“都为救国而入狱”,从此“再不能害怕敌人,再不用害怕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救国入狱运动宣言》) 抗战爆发后,何香凝以深厚的爱国感情和坚定的抗战决心,强烈反对亲日派的卖国阴谋,以及顽固派的分裂活动。当年,毛泽东在给何香凝的信中高度赞 扬她:“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为支援前线,1937年7月,她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并任主席。翌年夏, 同宋庆龄一起在香港成立《保卫中国同盟》。1938年底,在汪精卫发表投敌叛国“艳电”的第二天,何香凝谴责汪“不特民族气味全无,连做人的良心都已丧 尽”。(《斥汪兆铭》)“皖南事变”发生后,她谴责蒋介石“把孙中山的遗训置诸脑后,破坏团结抗战”,严正指出:“今后必须绝对停止以武力攻击共产党, 必须停止弹压共产党的行动”。(《为“皖南事变”电斥蒋介石》)在整个抗战期间,何香凝不论流亡何处,总是积极宣传抗战,努力为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 日战士筹募医药、衣物和款项,有力地促进了抗日救国事业的发展。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何香凝坚决拥护共产党关于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积极号召和组织国民党内的民主力量 ,要求民主,反对蒋介石卖国、独裁、内战的反动政策。1947年6月,何香凝、李济深发表致海外同志暨同胞书,历数国民党反动派的罪状,号召海外同胞响 应和平民主运动。1948年1月,她和其他反蒋的国民党组织及党员联合一致,组成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接着同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一起,响应中共 中央关于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声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久,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贡献。 解放后,何香凝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主席。她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不断进步的革命精神,热爱祖国,在团结爱国民主人士、爱国华侨和广大妇女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反对国内外敌人,维 护人民团结,争取国家统一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只要有利于国家、民族、人民的事情,何香凝就竭尽全力,否则决不留情。她说:“凡是孙先生吩咐我做的工作,凡是有益于革命的工作,我从不推辞。 我觉得我既已献身革命,就应该乐于完成交给我的任何任务”。(《回忆孙中山先生》)1925年廖仲恺遭到暗杀,她悲愤至极,但毫不气馁。她写道:“哀思 惟奋酬君愿,报国何时尽此心”,“苟利于国,则吾举家以殉,亦所不惜。”(《廖仲恺先生哀思录》)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何香凝为表示羞与民贼为 伍,断然拒绝担任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的“证婚人”,拒不出席他们的婚礼。1935年当民族危机异常严重的时刻,何香凝把原来盖在廖仲恺灵柩上的一条裙子 寄给蒋介石,还附上一首诗:“枉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在靠卖画度日,生 活艰难的时候,蒋介石派人送来一张一百万元的支票和一封请香凝老人到重庆去的信。她当即在信背封面批上“闲来写画营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李任仁:《 香港老人在桂二三事》),原封交来人退回,充分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爱憎分明的崇高气概。 追寻她的革命轨迹,感触她的思想脉搏,不难发现,何香凝一生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一切以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为轴心,爱国主义成为她终生的行 动指南,最高的行为准则。她是一位真正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她思想的不断进步,只是在不断丰富她爱国主义的内容。在她看来,只要爱国,无须,也没有必要 从一个主义转变到另一个主义。要是不爱国,不管什么思想(主义),便立马反对与抗争。如此,才能还原真实的何香凝,才能走进她的内心世界,理解她的行为 在振兴中华这一爱国主义的最高价值评判标准下,她追随孙中山革命,继承孙中山传统,因为三民主义能拯救中国。她说“我追随中山先生奔走革命三十 余年(注:时为1943年),我深深理解他的三民主义,是志在救国救民。”[1]正因为如此,在她的言论中,离不开孙中山和三民主义的参照标准,“在任 何会议的讲话中以及发表文章时总要提到孙中山先生”。[2]她一度支持蒋介石、汪精卫,认为:“阻碍汪蒋二人之合作,这乃是国民党最不幸的事。我觉得这 一年(1926年)来我所爱的痛苦更比前深重。我以为汪蒋二人乃我国民党的柱石,中国前途比同一间大厦必要两支柱石才支持得住,少一便不成功的。”[3 ]因为她当时认为蒋介石、汪精卫的行为在履行孙中山的遗志。但不久就认清蒋介石、汪精卫的本质,随后,何香凝冲破困惑和阻挠,毅然决然与蒋汪决裂、分道 扬镳,“你们这样反苏反共,我要辞去国民党内一切职务,我要继续与共产党、苏联人来往。”[4]此举在当时也是凤毛麟角,因为蒋介石、汪精卫行为不仅背 离孙中山意志,更损害中华民族利益。她拥护共产党,因为共产党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旨在解放全中国,实现祖国的富强。1949年后,她拥护社会主义,因 为“孙中山先生的理想,不但已经达到,而且远远超过了。”[5]“孙中山先生的理想是伟大的,但毛主席和共产党所实现的却远远超过了孙先生的理想。”( 《人民日报》,1957年6月2日)也就是说,是因为社会主义符合孙中山的理想,是振兴中华的事业,她才拥护。理解了这一出发点和前提,我们当然就不能 据此得出她转变成社会主义者的结论。难道只有转变了成社会主义者才能说明何香凝的伟大吗?显然是在人为地贴标签,不合逻辑。还有什么比爱国主义更伟大的 ,爱国主义才是最伟大的。何香凝的民主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有学者指出,她只是接受社会主义的许多重要观念。因为社会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政治家 必须笃信这个体系,才能成为社会主义者。[6]从这一点说,她不是社会主义者。)服从于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才彰显何香凝的伟大,贴上社会主义者的标签, 有损何香凝的光辉形象。 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解读这一现象:1958年11月12日,民革四全大会的开幕式上,何香凝做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为完成祖国统一而 努力》的书面发言,全文从头到尾都是歌颂孙中山的丰功伟绩,强调要弘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民革主席李济深的《工作报告》从头到尾都是“改造”。两个文 件戏剧性地在同一天、同一个会场宣读。会上,何香凝还发表了题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万岁!》的讲话,歌颂孙中山爱国的一生。“我年纪老,所能贡献与 你们大家的仅止于此。爱国主义万岁!祖国万岁!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万岁!”[7]何香凝的发言,给大会和民革带来强烈的冲击,也为民革的发展指明了方 向和道路。1959年李济深临终前回忆说:“1958年11月12日举行的四全大会,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和两条道路斗争的影响下,我们 竟没有理直气壮地弘扬孙中山的革命精神,惟独何香老以八旬高龄,瘦弱多病之躯,慷慨撰文教育我们,弥补了大会的不足。不瞒诸兄,我读完她的文章,不禁热 泪盈眶。”[8]这也给了李济深极大的启发和鼓舞,使他认识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革命的三大政策,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必经之路,而且是我们民革的必经之 路”,[9]何香凝担任民革中央主席,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继续弘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引导民革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不断前进,为国家的团结统一和 繁荣富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何香凝是彻底的爱国主义者,爱国使她勇往直前,奋斗终生,做出重大的历史贡献。  注释: ① 1993年,在廖仲恺何香凝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在何香凝存在思想转变问题上达成共识,只是是否转变为社会主义者问题上存在争议。参见《廖仲恺何 香凝研究—廖仲恺何香凝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421-422页。 [kan_03.jpg] 上一页:何香凝对孙中山精神的继承和发 下一页:邓演达研究的几个新问题 图片新闻 MORE [2015013009503735.jpg] 2015年1月27日是宋庆龄诞辰122周年纪念日。当日上午,《生活管理 * “战争 国家 女性——抗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在台展 * 爱尔兰总统希金斯到访上海 * 美国发现保皇会文献:康有 专题展览 MORE [2013022704518360.jpg] 《大同·大爱——当代青年视野中的孙中山与宋庆龄》CG数码绘画展 * 宋庆龄题词展 * 辛亥革命前后进步刊物展 * 罗马尼亚的白求恩——布库 * 宋庆龄逝世和安葬30周年 题词手迹 MORE [2014082610396078.jpg] 孙中山复参政同盟会女同志函,民国元年(1912) 纵23.4厘米 * 孙中山为精益眼镜店题词 * 孙中山手书“高瞻远瞩” * 孙中山为“华侨书报社”题 * 1940年4月8日,宋庆 报刊旧闻 MORE * 孙中山昨仍阻风未到 * 孙中山今日到沪 * 孙中山抵桂后之北伐谈 * 宋庆龄陪同孙中山前往上海 * 宋庆龄以会长的身份出席出 * 宋庆龄柬约红十字会代表到 * 宋庆龄陪同孙中山赴三水、 * 宋庆龄陪同孙中山视察航空 * 孙中山研究 * 宋庆龄研究 * 华夏自有中山在——再论“ * 融合丝路精神弘扬孙中山文 * 北伐与孙中山晚年思想演变 *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文化自为 * 关于孙中山研究领域新拓展 * 孙中山研究再思考 * 孙中山关于乡村社会建设的 * 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对芜 * 赋予宋庆龄思想新的生命力 * 从妻子到继承人:孙中山逝 * 1924年孙中山的北上 * 宋庆龄诞生地问题及史料辨 * 宋庆龄1949年北上参加 * 不是母亲胜似母亲—宋庆龄 * 纪念宋庆龄诞辰120周年 * 缅怀宋庆龄同志丰功伟绩 友情链接 * 国家文物局 * 中国福利会 * 上海博物馆 * 上海档案信息网 * 上海图书馆 * 北京宋庆龄故居纪念馆 *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 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 *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in_09.jpg] 返回首页 • 新闻资讯 • 纪念宣传 • 信息采集 • 隐私声明 • 使用条款 • 联系我们 [copy_03.jpg] "Copyright© 2004-2008 版权所有 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 [copy_05.jpg] 沪ICP备10021955号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的屏幕分辨率和6.0以上版本的IE来访问本站 网络110 报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