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ernate 编辑本页 Wikipedia (zh) alternate alternate alternate alternate alternate alternate alternate alternate alternate copyright 个人主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個人主義)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政治系列 自由主義 Yellow flag 發展 自由主義思想歷史 古典自由主義歷史 思想 政治自由主義 政治自由 文化自由主義 民主資本主義 民主教育 經濟自由主義 自由貿易 · 個人主義 自由放任 自由民主制 自由主義中立性 消極/積極自由 市場經濟 · 開放社會 人民主權 權利 政教分離 學說 美國自由主義 · 無政府自由主義 古典 · 保守 民主 · 綠色 自由意志主義 · 市場 民族 · 新自由主義 調和自由主義 · 古自由主義 激進主義 重要人物 約翰·洛克 亞當·斯密 亞當·福格森 湯瑪斯·傑佛遜 湯瑪斯·潘恩 · 大衛·休謨 孟德斯鳩 伊曼努爾·康德 · 傑里米·邊沁 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 威廉·馮·洪堡 弗雷德里克·巴斯夏 約翰·斯圖爾特·密爾 托馬斯·希爾·格林 倫納德·特里勞尼·霍布豪斯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伯特蘭·羅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 以賽亞·伯林 約翰·羅爾斯 · 羅伯特·諾齊克 區域 全球自由主義 歐洲自由主義 美國自由主義 各國自由主義 宗教自由主義 基督教 · 伊斯蘭教 · 猶太教 組織 自由主義政黨 國際自由聯盟 國際自由青年聯盟 (IFLRY) 歐洲自由民主改革黨 (ELDR) 歐洲自由民主聯盟 (ALDE) 歐洲自由青年聯盟 (LYMEC) 亞洲自由民主聯盟 (CALD) 非洲自由聯盟 (ALN) 拉丁美洲自由聯盟 (Relial) * 自由主义主题 * 政治主題 * 查 * 论 * 编 個人主義是一種道德的、政治的、和社會的哲學,認為個人利益應是決定行為的最主要因素^[1],強調個人的自由和個人權利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獨立的美 德」、「個人獨立」。個人主義反抗威權以及所有試圖束縛個人的行動,尤其是那些由國家或社會施加的強迫力量。因此個人主義反抗將個人地位置於社會或共同 體之下的集體主義。個人主義經常被與利己主義相混淆,但事實上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不相同。個人主義是古典自由主義的構成要素之一。 目录 * 1 政治個人主義 * 2 個人主義和社會 * 3 經濟個人主義 * 4 公民個人主義 * 5 反對觀點 * 6 參考文獻 * 7 參見 * 8 外部連結 * 9 參考資料 政治個人主義[编辑] 在政治哲學上,個人主義主張國家應該主要作為保護個人自由的工具,保護個人能在不侵犯他人同等自由的情況下作出任何他想做的事情。這與集體主義的理論相 反:集體主義要求國家必須迫使個人替社會的整體利益服務。集體主義與法西斯主義類似,法西斯主義要求個人必須替國家的利益服務。個人主義一詞也被用以描 述「個人的進取性」和「個人的自由」,更明白的說便是法語裡的「自由放任」(laissez faire)一詞,這一詞代表「讓他做、讓他去、讓他走」。 在實踐上,個人主義最關注的是保護個人免受國家的侵犯。舉例而言,個人主義通常反對不健全的民主制度,除非有一套憲法能夠保護個人免受多數暴力,否则不 健全的民主制度只是多数人的暴政。公民和經濟的自由都是個人主義著重的。個人主義最極力避免的是商業和產業力量被過度集中於國家的手上,因為這會造成兩 個問題:民選的民意代表並沒有能力和責任感去處理這麼多公司,同時也會造成公共行政牽涉到大量的資金;在個人主義者看來,「國家的健康」是根基於個人各 自追求利益的努力上的。個人主義也可能採取極端的形式,例如個人無政府主義的形式。 個人主義者將社會視為是「許多個人一起運作」以改進他們各自幸福的架構。每個獨立的個人不該被強制視為是統一的團體裡的一份子。事實上,每個人本身都是 一個獨立的個體,而社會是透過這些個體所組成的一個架構。而國家則是組織化的社會形式,藉由法律來「保護個人自由」(由國家提供保護服務)。也因此,個 人主義的政治理念通常傾向於提倡保護或保障個人自由的法律,并反抗將個人置於群體之下的法律。 個人主義和社會[编辑] 让-雅克·卢梭的「社會契約」理論主張,個人的意願註定必須服從於所謂的「公義」。這種將個人地位置於群體之下的理論在根本上與個人主義的哲學相反,個 人主義強調個人進入社會的目的是為了追求他自己的利益—或至少有其權利去替他自己的利益著想,而無須考量社會的利益(但個人主義者不該等同利己主義)。 個人主義反對任何要求個人犧牲其私利以達成「更高」社會目標的意識形態。 社會和團體可能是不同的,這取決於它們是屬於「利己的」(個人主義的、或追求私利的)還是「利他的」(以群體或社會為方向)傾向。同時,貶低個人地位的 社會也可以分為以「刑罰」作為手段(例如中世紀的歐洲)或以「羞辱」作為手段(例如日本,違反群體規範的個人便是「讓祖先蒙羞」)的社會,在後者的社會 裡,人們必須不斷回顧自己的言行,以確保那樣的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這種現象又稱為團體迷思)。 衡量一個社會是否是「個人主義」的標準則會隨著時間和國家而改變。舉例而言,日本社會是非常以群體為取向的(例如「決定」往往是由團體的共識所達成,而 非個人),而且也被稱為「人格發展緩慢」(與西方國家相較)的社會。美國通常被認為是屬於個人主義社會的「最極端」,而歐洲社會則較傾向於認同「公共精 神」、國家的「社會主義」政策、以及「公共」的行動。 約翰·加爾布雷斯曾經提出一個經典的對照,他比較了「個人富裕而公共窮困」的美國和其他「個人窮困而公共富裕」的國家—例如歐洲,這種差異往往是和個人 主義的程度和公共領域對於個人的干涉及課稅程度一致的。 個人主義經常被人與極權主義和集體主義相對照,但事實上這種政治光譜分布相當廣泛,從高度個人主義的社會(例如美國)到混合的社會(例如二戰後的英國) 、到徹底集體主義的社會都存在著。一些集體主義者(尤其是無政府共產主義或自由社會主義者)在主張廢除經濟自由的同時,卻也主張維持自由思想和個人自由 ,反對極權主義的行動。然而,支持經濟自由的個人主義者如弗里德里克·哈耶克則主張,經濟上的自由是公民和政治自由所不可或缺的要件,限制經濟自由的國 家最後必然會開始限制公民和政治的自由。 個人主義有時會與某些意識形態例如個人無政府主義、自由意志主義、或古典自由主義相連結,主張個人的行動應該由個人自行決定,除非牽涉到強迫力量的運用 ,否則國家或社會沒有權利對於一個人的決策過程加以干涉。這種理論在有關產業管制政策的辯論裡相當常見。 經濟個人主義[编辑] 在經濟上,個人主義主張每個人都應該被允許作出他自己的經濟決定,而反對由國家或社會共同體加以干涉。同時個人主義也支持個人擁有財產的自由,反對由國 家或群體加以安排。這樣的經濟制度通常被稱為自由放任或資本主義。 而現代資本主義的批評者則主張資本主義並非根基於個人之上,而是根基於公司和制度之上,而個人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由這些制度所決定的。不過,與其他各種 形式的政治集體主義相較,資本主義通常被認為是個人主義的制度,因為參與這樣的制度是出於自願和個人選擇的。然而,資本主義也確實能在一些集體主義的社 會運行,唯一的差別只在於:這是出自於個人的需求還是團體的需求。 公民個人主義[编辑] 公民個人主義(英文:Civic privatism)體現為關注對家庭、職業和休閒的自私追求的一種個人主義。 反對觀點[编辑] 個人主義在某些社會和環境裡是帶有負面涵義的,認為個人主義是與自私相連結的。舉例而言,個人主義在日本相當不受歡迎,因為日本社會認為,私利行為是背 叛了一個人應背負起的責任及義務(例如家庭)。美國並沒有一套全民健保的制度,這正是因為相信個人(而非社會)應該替自己負起責任。但美國的制度遭到了 歐洲和其他擁有全民健保制度的國家的廣泛批評,他們認為國家應該保護個人免受意外的健康問題傷害。在美國,健康保險是透過私人的契約加以提供的,而對於 那些沒有能力負擔保險費用的人,政府則會提供他們免費的醫療保險(Medicare)使他們能夠享有基礎的醫療服務。 強調公共措施和社會責任的人認為,他們的政策其實是對個人有利的,并認為過度的個人主義會造成個人傷害了他們自身。但個人主義者則以現實的角度反駁道: 這樣的公共措施往往會造成許多意料之外的後果,而遠非他們當初所設想的情況。 參考文獻[编辑] * 亞當·斯密 國富論 * 卡尔·波普尔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 Alan Waterman The Psychology of Individualism * Lawrence Kohlberg Six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 參見[编辑] * 個人無政府主義 * 自由意志主義 * 古典自由主義 * 自由主義 * 民粹主義 * 多數暴力 * 集體主義 外部連結[编辑] * Individual-I * Manifesto 由美國個人無政府主義者約書亞·沃倫(Josiah Warren)所著的古典個人主義論文 參考資料[编辑] 1.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個人主義 於2011 年3 月14 日查閱 * 查 * 论 * 编 从众行为 群组压力 *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 欺凌 * 集体主义 * 洗脑 * Consensus reality * 团体迷思 * Hazing * Herd mentality * Indoctrination * Memory conformity * Milieu control * Mobbing * 民族主义 * Normalization * Normative social influence * 陶片放逐制 * 圆形监狱 * 爱国主义 * 同侪压力 * 同行评审 * 多数无知 * 政治宣 * Right-wing authoritarianism * Scapegoating * Social influence * 社会化 * 沉默的螺旋 * Teasing * 多数人暴政 * 索马里判官政治 自我确认 * Compliance * Countersignaling * Herd behavior * Internalisation * Social proof * Obedience 著名实验 * 阿希从众实验 * 米尔格拉姆实验 * 斯坦福监狱实验 反从众行为 * Anti-authoritarianism * 反社会行为 * 公民不服从 * 世界主义 * Culture jamming * 越轨社会学 * 折衷主义 * Eccentricity * Idiosyncrasy * 个人主义 * 举事 * Ritual clown * 讽刺 * Shock value 规范控制 * GND: 4131852-3 * NDL: 00566909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个人主义&oldid=41424454” 分类: * 社会学 * 社會運動 * 政治哲學 * 倫理學 * 自由主义 * 無政府主義 * 20世纪 隐藏分类: * 含有英語的條目 * 包含规范控制信息的维基百科条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 没有登录 * 讨论 * 贡献 * 创建账户 * 登录 命名空间 * 条目 * 讨论 不转换 * 不转换 * 简体 * 繁體 * 大陆简体 * 香港繁體 * 澳門繁體 * 马新简体 * 台灣正體 视图 * 阅读 * 编辑 *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____________________ 搜索 前往 导航 * 首页 * 分类索引 * 特色内容 * 新闻动态 * 最近更改 * 随机条目 帮助 * 帮助 * 维基社群 * 方针与指引 * 互助客栈 * 知识问答 * 字词转换 * IRC即时聊天 * 联络我们 * 关于维基百科 * 资助维基百科 工具 * 链入页面 * 相关更改 * 上传文件 * 特殊页面 * 打印页面 * 固定链接 * 页面信息 * 维基数据项 * 引用本页 其他语言 * العربية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еларуская (тарашкевіца)� * Български * Catal * Čeština * Cymraeg * Dansk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nglish * Esperanto * Español * Eesti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עברית * हिन्दी * Hrvatski * Magyar * Հայերեն * Bahasa Indonesia * Íslenska * Italiano * 日本語 * ქართული * Қазақша * 한국어 * Latina * Lietuvių * Latviešu * Malagasy * मराठी * Bahasa Melayu * Nederlands * Norsk bokmål * Polski * پښتو * Português * Русский * 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 Slovenščina * Shqip * Српски / srpski * Svenska * தமிழ் * Türkmençe * Tagalog * Türkçe * Татарча/tatarça * У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 Bân-lâm-gú * 编辑链接 *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16年9月8日 (星期四) 10:03。 *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记的501(c)(3)免税、非营利、慈善机构。 * 隐私政策 * 关于维基百科 * 免责声明 * 开发 * Cookie声明 * 手机版视图 * Wikimedia Foundation * Powered by Media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