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网 * 财经 + 观点 + 人物 + 政策 + 金融 + 证券 + 公司 + 汽车 + 地产 + 天下 * 专栏 * 视频 * 生活 * 人道慈善 ____________________ 搜索 登录 | 注册 首页文化生活正文 一生异类 作者:吴小曼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11-20 23:20:00 摘要:这或许是多丽丝·莱辛(DorisLessing)的生命哲学:坚持自由,只做一点点妥协。 一生异类   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 吴小曼 北京报道   多丽丝·莱辛(DorisLessing)在1997年接受《沙龙》杂志采访时说:“我在任何场合中都是个异类。”这不仅仅指她的非洲生活经历、两 次婚姻生养3个孩子,还因为她是个“喜欢黑鬼和赤色分子”的人。   这一“异类”角色一直坚持到她逝世,2013年11月17日,享年94岁、最年老的诺奖作家多丽丝·莱辛告别了这个“分裂的现代文明世界”进入到她 晚年所追求的“神秘世界”中,从而完成了她的自我定位:我依旧是原来的我,我还是老样子。多年来,她始终坚持自我,并未做一点点的妥协,但她塑造的女性 代表人物安娜则代替她做了一点点的妥协,这或许是她的生命哲学:坚持自由,只做一点点妥协。   最年老的诺奖作家   2007年,瑞典文学院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多丽丝·莱辛,这被认为是诺奖的回归:回归欧洲文学传统和对文学的一次致敬。多丽丝·莱辛获奖时已经88 岁,正属祖母级作家,她喜欢养猫,还要照顾自己酗酒的幼子,我们从她脸上慈祥的光芒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走过沧桑岁月,但一直被自己的理想照亮的人。   中国读者多从她的成名作《野草在歌唱》来了解她,以为她是一个“欧洲中心主义者”,该小说描写了非洲种族主义、暴力和爱情。小说不自然流露出白人的 优越感和一种文明对另一种文明的误解和审视,而被当做欧洲文学传统。   多丽丝获得诺奖也是实至名归,并不仅仅是她用年龄打败了评委,而是她多年来依然在坚守的自由、独立的创作精神。   另一诺奖作家库切评价她说:“莱辛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在政治上,也花了几乎相同的时间在与文学界和戏剧界人士的交往上,这些人走过她的生命,有些人已 经不再那么有名。作为一个在民众中和政治上都存在敌人的作家,莱辛承认她钦佩那些不写回忆录而选择保持沉默的人。”   这些是因为莱辛曾参与的共产党组织,她是共产中的中产阶级,她作为女性写作者先天的敏感性和她的自由择偶观,这些分裂的性格和变换的伴侣生活多少影 响到她的儿子,使他精神长期陷于抑郁中,乃至沾染上酒瘾,莱辛因此遭致很多误解和攻击,她最后不得不用回忆录来反驳评论家和大众中她的敌人。   莱辛和库切有着相同的文化经历,接受“欧洲文明教育”,但在非洲长大,自小就感受到“殖民文化和种族主义的危害”,后来他们加入到反对白人的“种族 主义运动中”,这些体验都为他们的小说注入一种多元价值。这些经历也让他们惺惺相惜。   莱辛并不是一个书斋中的作家,她是一个积极介入政治和社会运动的作家,她14岁因眼疾辍学,在家自修。16岁开始工作,积极投身左翼政治运动,曾一 度参加共产党。后来因得知苏联的集权主义对知识分子和大众造成的伤害,她开始反思共产主义运动。20世纪中期她的创作多抱持一种怀疑主义精神并对现代文 明持一种审慎态度,所以诺奖授奖理由为:她以怀疑主义、激情和想像力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她登上了这方面女性体验的史诗巅峰。   与女权主义决裂   曾一度时期,西方评论家把莱辛归入继波伏娃之后的女权主义代表作家,而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出版后则打碎了评论家的幻想,她以女性生活体验,探讨 了女性情感经历和心灵成长,以及女性的个人价值与完全自由之间的困境,这被认为是回归“女性主义”的代表作,而被女权主义者当做是一次彻底的背叛,因为 莱辛借主人公安娜说出了女人的情感困惑,女人的痛苦并非完全取决于男人,而是来自于自身的欲望、独立和情感需求,这一情感需求往往又是需要男人来实现, 这就决定了主人公最后的一点点妥协,要与男人一起建立家庭。   这是在西方女权主义如火如荼的时代,莱辛的妥协无疑是一次背叛,因为当时的女权主义是要取代男人或者干掉男人,但莱辛不仅关注女性的处境、选择和责 任,她也关注社会群体或人类整体的长远命运。这就使得她脱离了女性主义或者个人经验写作,从而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并对世界整体性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   比如莱辛笔下的个人多是生活在一定历史文化情境中的。有关他/她们的人生经验的叙述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间接涉及重大政治历史事件,如《天 堂中的神之眼》和《斯大林死去之日》;也有的映现着阶级矛盾(《英格兰对英格兰》)、殖民问题(《在部长衙门外》)或青少年心理(《海底隧洞》)等。   莱辛曾在一次文学演讲中说:“我14岁时就退学了。有一阵子,我曾为此而难过,以为自己错过了某些宝贵的东西。如今我庆幸这次逃避。”   她因这次“逃避”,在16岁时就参与到很多社会底层工作中,而体会到女性的独立无不与经济独立相关,而经济上的独立又与社会制度和男女角色的定位相 关。《金色笔记》出版以后,她说她有意对文学这台机器作了研究,调查了批评家或评论家的制作过程,“我还阅读了不计其数的考试卷,结果我不敢相信自己的 眼睛。”   她所说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就是指文学不可能产生在教授文学的课堂中,但也不可能产生在没有书本的乡村中,所以她在一生中,就在为穷人和落后地区 的教育呐喊。   作家不能出自没有书的房子   多丽丝·莱辛在诺奖获奖演说中用了很长的篇幅介绍“远离诺贝尔奖的人们”,意即那些生活在津巴布韦的人,他们缺衣少食,比之日常生活更糟的是他们没 有书本,也就意味着那里不可能产生作家。   这让我们想起中国很多偏远乡村,同样是没有书本和图书馆,有些村庄里甚至没有电,他们靠柴火照明,不方便学习。女孩子在放学回家后和上学之前,还 须去打水和煮饭。   莱辛说她在伦敦一些学校说起非洲乡村的事,他们的反应是“这是真的吗”?可想这个世界并不因为信息技术的变化而消除了隔膜,而是会让人更加“无知” ,他们不愿意了解偏远地区发生的事,而是更愿意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甚至很理性的人也承认,一旦他们上钩了,就很难摆脱出来,他们可能一整天泡在部落格里 ,泡在网虫堆里。   所以莱辛说我们依旧生活在断裂的文化中,大家都固守在自己的圈子里,而不愿意去打破文化的隔膜。   她在晚年参与到帮助非洲的读书活动中,就是从伦敦把一些文学书籍送到津巴布韦的一些村庄中。   她认为任何稍微念过书上过学的人都会尊重知识和教育,对我们伟大文学宝库心怀崇敬。当然,大家都知道,在养尊处优的情况下,人们会假装在读书,假 尊重知识。但是,历史告诉我们,贫苦的劳工和妇女才真正渴望读书,这是由18世纪和19世纪的工人图书馆,各种学会和学校证明了的事实。   “阅读,书籍,通常是普及教育的一部分。”莱辛知道书籍对于贫穷地区的人的重要性,因为她童年的乐趣就是从阅读中而来,尽管她出生在非洲的泥墙茅屋 中,但她家里有大量的书籍,还有从伦敦寄来的源源不断的文学书。莱辛说作家不可能出生在没有书本的屋子里。奈保尔、帕慕克,这些诺奖作家都得到了家中藏 书的滋养,他们的天才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与伟大的传统密切相连。   这些意味着写作有必要的前提,作家不能出自没有书的房子。   为了写作,为了创作文学,必须与图书馆、与书籍、与传统保持密切联系。   这既是莱辛的个人经验,也是成为一个作家的秘籍,因为我们对世界上发生的大事情,不能什么看法也没有。如果只是对女人的乳房、男人的帅气感兴趣,那 就只能制造出一些时尚话题,他有可能获得短暂的关注,但很快就会被新的流行代替,只有那些具有创造力、有独立见解的作品才有持续的生命力。这就是莱辛一 生的写照,她用她的旺盛创造力证明了生命之树常青。 [weixin.jpg]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赞(2)收藏(0) 水皮杂谈 吴小曼 吴小曼 资深媒体人、作家、诗人。著有小说《重庆的森林》、随笔《三个人的吃饭问题》、传记《塞尚传》、《武则天传》等。 +关注 私信 * 如何保留历史的真实?宋庄当代艺术文献馆启动及“新年特展” * “第三届国际华文诗歌奖”揭晓 新诗百年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发轫 * 爱与杀戮 《血战钢锯岭》的另一种选择 * “华夏十大好书”揭晓 * “艺术媒体年度提名展”《华夏时报》推荐艺术家及艺术家采访 TA的更多的文章>> 热点文 * 天鹅之舞 天鹅之舞 评论(0) * 刘元春:不宜用单一维度解读曹德旺现象 刘元春:不宜用单一维度解读曹德旺现象 评论(0) * 浙商财险自曝保函面签细节证保函真实 广发行:相关担保文件、公章、私章均系伪 浙商财险自曝保函面签细节证保函真实 广发行:相关担保文件、公章、私章均系伪 评论(0) * 保监会:专项整治网络互助平台非法保险业务 保监会:专项整治网络互助平台非法保险业务 评论(1) * 中石油的“新试验” 国企社会化改革瞄准1.66万个职能机构 中石油的“新试验” 国企社会化改革瞄准1.66万个职能机构 评论(0) * 100亿亚洲金融科技并购母基金成立 剑指金融科技蓝海 100亿亚洲金融科技并购母基金成立 剑指金融科技蓝海 评论(0) 热门作 * 水皮 水皮 * 程凯 程凯 * 陈锋 陈锋 * 冯俏彬 冯俏彬 * 吴小曼 吴小曼 * 金晓岩 金晓岩 * 陈岩鹏 陈岩鹏 * 郑重 郑重 * 金微 金微 频道 * 观点 * 人物 * 政策 * 金融 * 证券 * 公司 * 汽车 * 地产 * 天下 * 专题 * 其他 * 文化生活 * 人道慈善 * 艺术与收藏 * RSS 公司信息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发行简介 * 报刊订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广告刊例 * 组织架构 * 领导介绍 合作伙伴 * 新浪财经 * 腾讯财经 * 凤凰财经 * 百度新闻 * 和讯新闻 * 中华网经济 * VIVA * 经济观察报 * 问理财 * 华尔街见闻 * 金融界视频 * 北京娱乐信报 * ZAKER * 千龙网经济 * 鲜果 品牌活动 * 2016中国(上海)首届区块链新金融高峰论坛 * 第九届全球PE投资之旅暨科技产业金融创新合作发展论坛 * 华夏时报改版九周年暨2016中国经济半年报特别专题 * 2016中国经济媒体领袖春季峰会 * 2015中国机构投资者年会(金蝉奖) * 2015中国经济媒体领袖秋季峰会 * 2014中国经济媒体领袖峰会 * 中国上市公司风险管理高峰论坛(金盾奖) * 中国旅游品牌发展论坛 * 金票根影迷嘉年华 华夏时报 华夏理财 Copyright 2016 华夏时报网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07146号-1 | | [gonganbeian.png]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128号 网站管理及技术支持:华夏时报新媒体中心 联系邮箱:NewMedia@ChinaTimes.cc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 * 华夏时报 华夏时报 * 订阅号 华夏时报 水皮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