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对生命悲观可以 但不能厌倦生活

[摘要]《四弦散谈》系列丛书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毕淑敏在生命不同阶段对生活各类问题的思考,是写给青年知识分子的一种人生启示录。

毕淑敏:对生命悲观可以 但不能厌倦生活

《四弦散谈》, 毕淑敏 著,三联生活书店

本文摘自《四弦散谈》, 毕淑敏 著,三联生活书店,出版时间:2015年1月。

《写下你的墓志铭》

人的精神从哪里来?

1969 年,我有幸成为西藏阿里军分区第一批女兵。

我们的背后,是皑皑的雪山,我们的面前,是大名鼎鼎的狮泉河。我们刚刚到高原,要给家人寄一张平安照片,于是大家爬上了卫生科的救护车。那是一辆苏产的嘎斯车,算是很现代化的装备了。

我注视着狮泉河。它是印度河的上游。在寒冷而不结冰的日子,狮泉河是温顺而峻削的,如一把银闪闪的藏刀,锋利地切割着高原峡谷,蜿蜒向远。它以水的纯粹震慑了我,那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洁净状态。当你看到一小支蒸馏水的时候,会惊讶于它的透彻;看到一瓶矿泉水的时候,会叹息它的清爽。当你注视着滚滚而来的大河,在黎明时分,在阳光闪烁的金斑触摸下,你如同与一条通体透明的神龙对视。你平凡的目光,可以洞穿它每一个漩涡的脏腑,分辨出每一块卵石的纹路。那一刻,你会感到水的至清无瑕,有一种巨大的压榨性的净化。

人的精神是从哪里来的?我以为很大一部分,甚至关键性的启示,是从大自然而来。人在年轻的时候,能够和自然如此贴近,远离城市,孤独地走进自然的怀抱,你会在一个大的恐怖之后,感到大的欣慰。你会感到一种力量,从你脚下的大地和你头上的天空,从你身边的每一棵草和每一滴水,涌进你的头发、睫毛、关节和口唇……你就强壮和智慧起来。

读书也会使我们接触这些道理,但是我们记不住它。大自然是温和而权威的老师,它羚羊挂角不露声色地把伟大的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理,灌输给我们。

你在城市里,有形形色色的传媒,有四通八达的因特网,有权威的红头文件和名不见经传的小道消息,摩肩接踵,耳濡目染。你几乎以为你无所不能,你了解整个世界。但是,且慢!在人群中,你可能了解地球,但你永远无法真正逼近——什么是宇宙?——这样终极的拷问。

你必得一个人和日月星辰对话,和江河湖海晤谈,和每一棵树握手,和每一株草耳鬓厮磨,你才会顿悟宇宙之大,生命之微,时间之贵,死亡之近。

我以为在很年轻的时候,有机缘迫近这番道理,是一大幸运。

你可以比较地眼界开远,比较地心胸阔大,比较地不拘一格,比较地宠辱不惊。

顺便说一句,那天照相的时候,虽然在日历上是属于夏季,但女伴们都穿着棉袄,只有我例外。我在想,若是把夏天穿棉袄的照片寄回家,我妈妈会伤心的,她会说,那个地方怎么这么冷啊?于是,我忍着寒冷,坚持穿绒衣,外面罩着小翻领的单军装。

我们把照片寄走。很久之后,军邮车带来了家人对我们在高原所摄照片的反馈。我记得很清楚,妈妈说——为什么别人都穿得挺严实,你却耍单?我知道阿里有多冷,记着啊,夏天也要穿棉袄。

对生命悲观 ,但不厌倦生活

有人问我,对自己的才能有没有过怀疑或是绝望?

我是一个 “泛才能论” 者——即认为每个人都必有自己独特的才能,赞成李白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只是这才能到底是什么,没人事先向我们交底,大家都蒙在鼓里,本人不一定清楚,家人朋友也未必明晰,全靠仔细寻找加上运气。有的人可能一下子就找到了;有的人费时一世一生;还有的人,干脆终身在暗中摸索,不得所终。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施展才能的领域,例如爱好音乐,爱好写作……都是比较传统的项目,热爱电脑,热爱基因工程……则是近若干年才开发出来的新领域。有时想,擅长操纵计算机的才能,以前必定也悄悄存在着,但世上没这物件时,具有此类本领潜质的人,只好委屈地干着别的行当。他若是去学画画,技巧不一定高,就痛苦万分,觉得自己不成才。比尔 · 盖茨先生若是生长在唐朝,整个就算瞎了一代英雄。所以,寻找才能是一项相当艰巨而重大的工程,切莫等闲视之。

人们通常把爱好当作才能,一般说来,两相符合的概率很高,但并不像克隆羊那样惟妙惟肖。爱好这个东西,有的时候很能迷惑人。一门心思凭它引路,也会害人不浅。有时你爱的恰好是你不具备的东西,就像病人热爱健康,矮个儿渴望长高一样。因为不具备,所以就更爱得痴迷,九死不悔。我判断人对自己的才能,产生深度的怀疑以至绝望,多半产生于这种“爱好不当”的漩涡之中。因此在大的怀疑和绝望之前,不妨先静下心来,冷静客观地分析一下,考察一下自己的才能,真正投影于何方。评估关头,最好先安稳地睡一觉,半夜时分醒来,万籁俱寂时,摒弃世俗和金钱的阴影,纯粹从人的天性出发,充满快乐地想一想。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充满快乐地去想呢?我以为,真正令才能充分发育的土壤,应该同时是我们分泌快乐的源泉。

遇上人生的低潮期,最好选择安静地等待。好好睡觉,像一只冬眠的熊。锻炼身体,坚信无论是承受更深的低潮或是迎接高潮,好的体魄都用得着。和知心的朋友谈天,基本上不发牢骚,主要是回忆快乐的时光。多读书,看一些传记。一来增长知识,顺带还可瞧瞧别人倒霉的时候是怎么挺过去的。趁机做家务,把平时忙碌顾不上的活儿都趁此时干完。

有人问我,对生活,你有没有产生过厌倦的情绪?

说心里话,我是一个从本质上对生命持悲观态度的人,但对生活,基本上没产生过厌倦情绪。这好像是矛盾的两极,骨子里其实相通。也许因为青年时代,在对世界的感知还混混沌沌的时候,我就毫无准备地抵达了海拔 5000 米的藏北高原。猝不及防中,灵魂经历了大的恐惧,大的悲哀。平定之后,也就有了对一般厌倦的定力。面对穷凶极恶的高寒缺氧、无穷无尽的冰川雪岭,你无法抗拒人的渺弱和生命的孤单。你有 1000 种可能性会死,比如雪崩,比如坠崖,比如高原肺水肿,比如急性心力衰竭,比如战死疆场,比如车祸枪伤……但你却在苦难的夹缝当中,仍然完整地活着。而且,只要你不打算立即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得继续活下去。愁云惨淡畏畏缩缩是活,昂扬快乐兴致勃勃也是活。我盘算了一下,权衡利弊,觉得还是取后种活法比较适宜。不单是自我感觉稍愉快,而且让他人 (起码是父母) 也较为安宁。就像得过了水痘,对类似的疾病就有了抗体,从那以后,一般的颓丧就无法击倒我了。我明白日常生活的核心,其实是如何善待每人仅此一次的生命。如果你珍惜生命,就不必因为小的苦恼而厌倦生活。因为泥沙俱下并不完美的生活,正是组成宝贵生命的原材料。

(本文为腾讯文化签约的合作方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详细]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pingtingxu]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