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登录 注册 酷拉时报 Queer Lala Times 酷拉时报 Queer Lala Times * 关于我们 * 酷拉专题(I) * 酷拉专题(II) * 酷拉专题(III) * 酷拉时事 * 酷拉发声 * 酷拉分享 > “婚姻/家庭”专题-13篇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不能使用此页面的全部功能。 请换用其他浏览器或者开启对javascript的支持。 互助婚姻 ——中国男女同志的酷儿策略 2014-06-19 00:56:14 【编者按:关于形婚的争论是近来同志圈和同运圈的热门话题之一。形婚就意味着对父母的欺骗?是貌合神离、必然失败的结合?或者形婚有着多种多样的面貌? 而从运动的角度来讲,形婚必然是对异性恋婚姻制度的缴械投降?是政治不正确?或者形婚是中国的男女同志们在性/别、婚姻和家庭语境下寻找自己主动性的一 种策略和实践?我们该如何看待形婚?Stephanie的这篇文章,通过实证研究向我们展现了形婚的实践者们的复杂体验,尤其是形婚伴侣间经济、婚姻、 亲属、情感、家务等家庭实践,并有作者自己对形婚和同运的反思,或许能为我们思考形婚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材料和视角。】 (图片来自:中国形式婚姻网) (图片来自:中国形式婚姻网) 作者:Stephanie(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 男女同志的形式婚姻的初衷,或者说最理想的定义,即是男女同志通过进入社会、文化和制度意义上的异性恋婚姻,从而达到以下一项或者一项以上的目的:掩饰 性倾向(家庭/工作单位/社会环境)、获得更多的自由空间、生育子女、得到婚姻带来的制度性福利和优势、找寻人生伴侣等。而形式,是基于所谓异性恋婚姻 的实质来说,这种婚姻无性无爱(传统定义的爱情),甚至不能称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只是流于形式,可谓形式婚姻的完美典范。相当大一部分的同志,追 求的是这种形式婚姻的完美范例,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事情远远不是想象的简单。在我访谈的二十位男女同志中,我发现其中相当多的情况,不仅仅是流于形式 ,更为关键的是男女同志的合作和互助,因此发现,形式婚姻这个最初的称谓,并不能准确的概括大部分人的生命体验,使用互助婚姻,或者合作婚姻相对来说更 为准确一些。而到底什么是真实的或者形式的婚姻,男女同志的互助婚姻迎合了什么,又挑战了什么?为什么这种婚姻形式在异性恋的世界和同志社群都面面受敌 ,它惹恼了谁,又为何“政治不正确”? 这篇文章是我经历大约半年跨度(2013.3-2013.10)、跨越五个城市(北京,沈阳,杭州,广州,佛山),访谈二十位男女同志以及同志社群活动 家的田野访谈之后,最先写下的中文版本,希望能对中国大陆男女同志的互助婚姻有一个大致的梳理。文章将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对婚姻制度本身的讨论和 反思,结合互助婚姻的例子;第二部分具体讨论互助婚姻和家庭的实践,讨论互助婚姻的伴侣们不同的维系互助婚姻的策略;第三部分将谈到互助婚姻与中国同志 社群的关系,并且探讨这种新的亲密关系联盟的发展与带来的可能性,并提出互助婚姻作为另一种同志运动的形式的想象。 一.婚姻是一场作战,敌人到底是谁? 从大龄单身男女青年纷纷被标签为“剩男”“剩女”、男女同志互助婚姻至现时同志社群热衷于争取同志婚姻合法化,联系到自身,很难不发现婚姻这个“普世价 值”已经深深渗透人心。婚姻不仅仅只是文化意义上的浪漫爱情的升华,而已经跨越到制度层面的规则、保障和约束。从功能论的角度来看,婚姻的制度化好处多 多:家庭通过制度化成为一个稳定的系统,男女在家庭中各司其职,履行社会职责、抚养后代,使得社会得以继续稳定进行。这其中的诟病,除了早期女权主义等 理论对婚姻制度的批评:男女性别不平等、异性恋婚姻制度霸权和功能论的系统恒定无法解释社会的发展等理论,还有关键的一点是,婚姻和家庭不能被天真地认 为是私人领域的活动空间,一切都是政治的、公共的。对于结婚的迷思,更是从上到下由国家倡导、媒体宣传,到家中长老苦口婆心的张罗和劝说,简而言之,婚 姻是一场全民运动,一场全面进攻的战役。 放至男女同志的互助婚姻的具体例子中来看,婚姻的意义被置放在更多的是文化/社会层面上,当然制度层面的优越性也同样不能忽略。有相当一部分的男女同志 的互助婚姻没有领结婚证,这样让他们感觉这个婚姻牵涉的东西要少一些,真正家庭的单位对他们来说是写进对方的户口簿,户口簿上婚姻状态写明“已婚”。而 在这一群要求不领证的同志中,文化和社会意义上的“已婚”对他们来说就已满足。 “如果你单纯仅仅只是为了给父母一个交代的话你干嘛要去领证呢,只要(有个假证)让他们看一下就好了。本身你就是一个欺骗的问题,你干嘛还要在意这个证 是不是假的。像我在国企,比如说我在做各种证明的时候要填婚姻状况,所以我填的是未婚。因为公司不会跟你去深究这个问题,只要不影响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就 好了。因为在中国结婚之后户口是可以不变的。在现在的户口卡上是可以不用把婚姻状况修改的。我在我们公司现在的户口卡上的婚姻状态还是写的未婚。这可能 是这个环节中的一个漏洞吧。”——Will 当婚姻的“普世价值”被全民执行和放大的时候,婚姻是一种社会地位的体现,已婚(文化或者法律层面)的人处于Gayle Rubin(1984)所说的性阶级的最上层。拥护和维持异性恋一对一关系的他们被认为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可靠的,所谓“私人关系”的价值延伸到社会关 系、工作关系当中,已婚的人在制度上也享有丰厚无比的优势,单位的优惠购房、分房,职务上的优先晋升,银行贷款,医疗保险等等;就连看似最为个人的行为 :生育,都受到严控管制,单身妈妈在中国的处境仍为困难,只有父母健在的家庭才被认为是抚养小孩长大的良好环境,单亲家庭或者其他亲人抚养长大的孩子都 被视为“不完整”,而没有看到这背后由于制度性歧视带来的机会不平等与社会问题。 “(形婚)家里的原因比较多吧。而且他(形婚丈夫)在国企里面工作,是有压力的,一旦你不结婚就觉得你做人不踏实。但是我无所谓,因为当时我在一个私企 工作,我的工作性质比较随意,可以晚几年结婚,但是其实可能也不太好解决,因为我是独生子女,可能早晚也会遇到这个问题。”——Andi “我当时的感觉就是拉拉大部分是想要跟朋友在一块的,不倾向于和对方住在一起。因为我是想要有小孩的话,有家庭的话,至少看起来像个家庭的样子。”—— 郑某 陈亚亚(2009)在分析女同志对抗婚姻的不同策略时重点分析了形式婚姻中的性别问题,她认为互助婚姻中的性别不平等也相当明显,经济较为弱势的通常都 是女性,在这样合约的婚姻中仍然没有过多的谈判资本,女性本身的生育职能更是让想要生育子女的拉拉承担了更多的风险和责任。而花费数年拍摄“形婚”纪录 片的何小培则有不太一样的看法,她认为互助婚姻是一个“女权的合约”: “谁结婚可以这样对对方说,我经济独立,我不给你生孩子,你的钱是你的,我的钱是我的,我觉得这个东西特别女权。就让婚姻制度压迫妇女的东西特别少。但 是我相信其他例子中的拉拉不是那么强势的话,她可能也会说出自己的欲望来,我不给你生孩子,或者生孩子之后我们要怎么样分工,你要是想要这孩子,你得做 什么事。我觉得你在异性恋的婚姻里面,你不敢跟你的丈夫说。”——何小培 婚姻成为一种制度、规则和观念的时候,批判这个规则,甚至反对去遵循,想要打破这种观念的时候,必然需要一种勇气,和坚韧的尝试。而这种勇气和尝试,并 不是每一个非主流的人都拥有的,简单来说,不是每一个同志因为自己本身是同志就天生拥有革命者的志趣。而我更想要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看似勇气十足的行 动,例如出柜,就是最值得称许的选择,选择进入互助婚姻不一定就是顺从和懦弱,简单的对行为进行标签是危险而冒失的,正如分析事物往往需要使用交叉性的 角度才能更为全面地了解。我们能否通过互助婚姻看到所有婚姻的现实?而婚姻又是否是一定需要被消解的,有没有对婚姻进行革命的可能性?男女同志的互助婚 姻,可能是就是另外一种与婚姻相衡的酷儿策略。 二.互助婚姻的家庭实践 在受访者开始寻找互助婚姻的初衷里面,反复被提及的原因是家里人的敦促和担忧,同龄人(直人朋友、同事)的朋辈压力。不想真的结婚,又无法出柜,或者不 能预计出柜的风险。正值2006年左右,“形式婚姻”这个想法初具雏形,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通过网络的流行蔓延开来,大量的”形婚”QQ群、天涯“一路同 行”的论坛、“无性婚姻网”等使众多到了适婚年龄并且深受婚姻压力折磨的男女同志们看到了希望和曙光。 “想形婚是因为有不能出柜的原因,又想要在一起的爱人。所以决定走形婚。因为我母亲身体不是很好,而且我们家相对来说是比较保守的家庭。这件事情对于她 来说可能是非常大的打击,而且本身心脏不好,这是如果说了的话可能一下就会影响她的生命安全。这种情况下又到了适婚年龄了,身边的同事又不断在问,想给 你介绍男朋友啊,这种情况对家里第一有个交代,对社会也有交代,所以这样选择。”——小怡 “形婚的想法我估计是在百度上看到有形婚,然后就想找的,因为不想以后真正的结婚,想通过各种途径吧找个假结婚,后来发现可以跟gay结婚这样的。”— —珊珊 “其实我之前都不知道有形婚这回事,是我在接触我第二个朋友,她之前的前任有找过形婚,所以我就知道了,因为我们那会儿还不是很流行这个。知道了这回事 之后就特别不想结婚了。总是想在拖延。后来我知道了一个叫“拉拉后花园”,在国内非常红的,人气特别旺,好多找朋友啊、帖子啊都是在那上面。”——禾一 与同志社群普遍认为互助婚姻是一种妥协策略的看法相比,在很多实践者看来,其实互助婚姻是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多自由的空间,是一种高度自主的行为。 “她这个点不是家庭。而是她看待形婚的意义不一样,她的出发点是形婚要寻求更多的自由空间,包括减少家人和面对亲戚的压力啊。”——小鱼 “对我来说是这样,付出一点点然后获得更大的自由。不喜欢应酬,就应酬一下也不会怎么样,别人对你也很善意,只不过是你的一个个人喜好,这不算什么的。 这个东西更多的是正向的,你获得了自由,别人对你也很关爱。”——禾一 自由永远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毫无义务的自由。在众多的受访者看来,结婚只是一个(阶段性)任务,或者说是底线,如果说出柜作为一种策略是为了赢得更多 的自由,其中付出了长期的铺垫和不懈的沟通,那么进入互助婚姻其实也是在进行自由和义务的交换。实现了父母和社会对于自己结婚的期许,进入了不同的社会 角色和拥有不同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更多谈判的筹码和底气,也更能够对抗接踵而至的压力。 “争取你能争取到的权力嘛。既然这个事已经发生了,我们就在这个里面掌控我们能掌控的东西,这个被动权已经失去一个了,我们就把主动权给拿回来。假如父 母变了说要一场盛大的婚礼,你听了那就不是这样一回事了,但是我把主动权又抢了回来,你想要这样的婚礼我同意了,我已经做一个退步了,你想办多少钱的婚 礼告诉我,你想要盛大的,我也看了几场朋友的婚礼,那你放心,我一定会给你做的很有面子,你只要把钱备足了就完事了。”——小宇 “gay如果不回家的话,家里人也不会怎么说,但是女孩子的话,你没结婚去哪里睡?别人会说你的。不可能每天都去通宵吧,说不过去。不过去男方那里睡, 也只好回娘家了。女孩子就是这个方面不方便。”——Sunny 而这样“形婚”的开始仅仅是战役打响的第一步。异性恋的婚姻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复杂、牵动多方的麻烦事,加上本身双方的身份,使得婚姻本身的实践性和表演 性更为突出和明显。David Morgan认为家庭本身就是由实践(practices)构成的,家庭本身并不是固定的实体,而是由不同的实践组成,家庭就是实践本身。一个拉拉说的 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其实做这些事情我就当我自己在拍戏的,action,就开始做,做完就cut。我当作演戏,老的时候我怎么样都要拿个奖的!要颁个最佳演员奖,最佳女 主角奖,我是女主角的了,不是配角来的。就是每一出戏里面我都是女主角,在她的故事里她是女主角,在我的故事里我是女主角。如果说我不是真心,那我就觉 得我做不出,因为事实上不是。因为你做一出戏,你要投入你的角色,你不投入你就做的不好。”——Mini 那么,在每个人形形色色不同的互助婚姻中,有多少是真情,有多少是假戏,还是要从具体的实践和语境出发。研究家庭实践是重要的,当家庭不能再看作一个结 构和实体,只能看作是一个过程,一个充满流动性的实践的时候,每一个所谓的家庭成员和家庭活动都需要重新被诠释,而这一些实践活动正是我们了解何为家庭 、何为婚姻、何为结盟的关键途径。同时,因为每一个人在这个时代和社会中或多或少都会与一些或者许多家庭关系相联系,因此家庭实践的影响其实是非常深远 的(Morgan, 2011)。 对男女同志互助婚姻的分析,我将主要由他们不同的家庭实践入手分析,包括经济、婚姻、亲属、情感、家务、养育子女和伦理的实践,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家庭 研究理论出发,逐渐理清互助婚姻的轮廓和其中复杂的剧情。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实践的分类并不是孤立于其他的,而是紧密相连甚至重复的,经济实践里面也包 含着情感劳动,也都属于情感的实践,同样可以说家庭实践是性别实践(Morgan, 2006, 2011)等,对于实践的分类只是一个大体的概括,以便有侧重点的进行分析。 1.经济实践 如何协调互助婚姻的经济支出是男女同志早晚会遇到的问题,在这个点上,有人看得轻,有人看得重。有人认为互助婚姻应该讲求绝对公平,采用AA制解决问题 ,合作关系、“男女平等”的国策这个时候讲得非常响亮;而有人认为考虑到中国本身男女不平等的状况,女方普遍经济收入没有男生多,所以男生更应该承担责 任。但不管哪一种方式和协调的思路,两个人的沟通和达成一致仍是最重要,打个比方,只要剧组以热情和负责的态度统筹全局,不同的脚本都能顺利完成。 “场面什么都做得挺好的,花费不是特别大,算酒席3、4万吧。一桌大概一千吧。最后就是平摊呗,按理来说我们这边桌多一点,但是我们的默契没有去(那样 算),要是真算了我还真给不起,因为这边都是我自己付的,我不可能跟我妈要。男方给你的聘礼,女方回嫁妆嘛,钱是给到我妈手里,我接不到的,我妈把东西 给了对方手里,我是拿不到的,我是架空的。”——小怡 “我发现嘛,人都太自私。都希望这个婚礼自己少拿(给钱),尤其这是形式婚姻,男方就不想象普通婚姻那样都出,或者出大部分。都想AA,一半,那这个就 变成女方要填这个差价了。比如说男方想AA,但我跟我父母没法交代这个,我只能付这小部分,然后跟我妈说是男方给我拿的。AA父母怎么会同意呢,正常一 个婚姻应该全男方。虽然这是应该,但是你跟你父母就没法解释了。我跟第一个男生他就是特别苛刻了,他就是什么酒水钱都跟你算得特别细,斤斤计较。”—— 猴子 “其实结婚不过就是收收彩礼,请请客,收彩礼收了哪方就归哪方,办婚礼的钱也是一人一半,他付得还多,他相对来说也是一个挺有担当的男生。”——And i “所以这样谈好了之后(拉拉家人经商,要求有一场婚礼),我就觉得因为是我家里要求的,也不能要人家去出什么钱,就让他出了那两桌朋友的钱,他会觉得这 是你的想法,按照我的想法就不用这样做,这么铺张浪费的,那你的想法干嘛要我来承担。他虽然不会这么说,但我会首先这么为他去想,你把人家整这样你不能 让别人再去承担什么。”——小宇 双方的经济状况是进行互助婚姻的一个关键因素,不能把异性恋婚姻盛行的“男生出房出钱”当作理所当然,这也让男女同志能够对这种既定的性别法则进行反思 。而男女同志在互助婚姻中的具体协商也表明,一场婚礼/家庭生活的付出与得到,仅从文化上(彩礼、嫁妆),或者婚姻合约上,还是道义上来(朋友无须计较 )来解释和决定,都是不够的。也许大部分拉拉在婚姻中还是处于经济的劣势,这更多的是与女人经济弱势背后的大环境男女不平等有关:机会不平等、收入不平 等。但这与互助婚姻的成功与否没有直接的联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只要是处于最佳均衡点的位置,效益就能达到最高,问题就在于人在其中的能动性:如何 清楚了解和评估自身和对方的经济情况,共同设计一个最适合的行动方案。而这里面紧密相连的因素,就是双方情感的建立。 (图片来自:搜狐财经报道《艰难“形婚”路》) 2.情感实践 在我的访谈的进行的过程中,关于如何与互助婚姻的对方相处,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浮现出来。第一种认为形式婚姻的典范和其合作的属性使得情感在其中不应 占据过重的位置,与“形婚”伴侣不需要过多感情交流,只需按照合约尽责完成就好。而第二种则认为,维系这样的婚姻的基础就是双方不能低于友谊甚至可以高 至亲情的感情基础,真假婚姻都好,家庭关系的建立和协商都需要默契。这两种处理感情的方式,使得互助婚姻有非常不同的状态和远景。当然这也与互助婚姻双 方对这个婚姻的想象和目标相关,“长期作战”也意味着建立深厚革命友谊的重要性。 “认识6个月,见面几次仓促结婚,婚后几年我们都很少见面交流;有孩子后一起住才发现我们价值观念相差太远。”——沙朗 “家里多了一个人,完全不喜欢。我宁愿一个人住,不过可能也是因人而异,性格问题。因为我结婚之前跟人合住的话,也觉得不方便,一个人多好,就是一个房 间里不要有人打扰,除非是最亲的人。后来我就挺烦的了。都不想跟他说话。没什么可聊的吧,聊不到一块儿去。没有共同话题。很难找到共同话题的吧,除非你 们就是情侣关系。”——小卷 “已经是很好的朋友了,他时不时会来店里(Andi与女友一起开的店)。过个两三个礼拜,只要他不出差就会过来玩。”——Andi “其实形婚到最后我为什么强调,特别是要孩子的,要强调或者培养亲情一样的,至少底线是比好朋友要好一点的关系,有奉献的精神,付出的精神,如果你没有 这个精神的话,我觉得就很麻烦。”——小鱼 “(去见形婚的时候)带着小熊和小怡,上我的形婚家吃饭,让大伙都了解他一下,因为将来都会成为朋友嘛,他也比较好客,刚开始就我们一起吃饭,后来呢我 把我这对朋友啊、gay的朋友啊、形婚的朋友啊,有一天聚了一圈,十多个人,全都是这两形婚、那两形婚、形婚的人带着ta的朋友,这么串成一串了,我们 聚餐啊吃饭啊,接触时间就比较多,都是在家里头谈话也比较方便,当大家经常在一起吃饭聊天,你爱吃啥,不爱吃啥,喜欢啥,不喜欢啥,慢慢就都了解了。” ——珊珊 两种不同的相处模式中,经常的沟通(聚会聊天甚至吵架等)使得双方能够更快的熟悉和了解对方,更何况这不仅是简单的履行一个商业协议。婚姻和家庭都需要 人注入一定的感情和精力,因此基于友谊的互助婚姻通常会让人更有愉快的感觉,这原本看似赤裸的“婚姻合约”也因为了其中的人而富有人情味。 “我们找形婚的时候是先处朋友,是先做人后做事嘛,如果你连朋友都处不了怎么谈一辈子的合作,不是说就有一场形式上的婚礼就完事了,以后就没有交集了, 不是这样的,如果那样的根本就走不长远。”——小宇 “比如有的时候说出去吃个饭啊聊个天啊,他其实还好,比如说我有些想法计划什么的他会放在心上,帮我去找些什么人啊一起吃饭聊聊啊。他觉得正儿八经做不 了那什么,可以做兄妹啊。我还是挺感恩,他也是挺感谢可以遇到这样子的。”——禾一 “人与人之间,无非就是,古语有云,少来夫妻老来伴,这个伴侣就是老了有个相互依靠的人,说白了就是你生病了有个端茶倒水的、嘘寒问暖的人,有之前感情 的积淀,到老了可以相依相伴,不是说之间没有矛盾,但是因为相互的包容和了解,到老的时候我们可能还会在一起,相互帮助,相互照顾,我们四个(四个拉拉 住在一起)就真的是相互照顾,包括形婚的人啊,经常会在一起吃饭,因为是朋友。其实我们一直有个想法,要做一个老人院,可以是拉拉的,也可以是同志的, 但这个东西观察了一下国情不允许,问过了。因为老人院本身在中国都很难,现在有这种想法,就像你说的新的家庭的方式,就像你说日本那个片,最后的朋友, share house,我们最少的想法就是这个,那样生活。”——小熊 在金晔路(2013)的《上海拉拉》一书中,曾提出互助婚姻作为同志社群一种新的亲密关系联盟的可能性。这样的互助婚姻,在家庭构成、家庭实践、家庭联 盟上都有了新的组合和打破,男女同志共同构筑的家庭,并非只有二人,还有双方都认可和熟知的第三、第四、第五人,这样的亲密关系由情侣扩展到朋友、亲人 ,而这种婚姻关系的存在比没有契约关系的关系更为深入,原本在异性恋主流社会中“孤立无援”的同志有了可靠盟友的支持和援助,这种结盟的方式远比异性恋 一夫一妻更为多元和广阔,背后的情感要求是一种同志的共情与革命情谊。 当然,不是每一对互助婚姻的伴侣都能够感受到这种结盟带来的亲密关系的力量,虽然家庭的格局的确有所改变,但是若双方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和建立感情的真 诚和努力(或者说认为不需要有这样感情的建立),互助婚姻也的确只限于契约式的合作与利用。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互助婚姻并不等同于一般商业合约,可以 尽量不带情感的履行,任何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牵扯入人的情感纠合,只把互助婚姻理解为流于形式的婚姻契约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妥的。更何况,这样的 契约带领男女同志进入的是一种相对来说持久而全面的家庭关系,家庭关系之复杂和多元是不可能用契约来简单规定的,必然需要双方适时的协商和妥协。而为这 个婚姻做出的努力,有人简单应付,有人深思熟虑。或许可以这样说,最后出问题的并不是互助婚姻本身,而是双方对于互助婚姻的不同理解以及是否能够建立积 极有效的沟通。人在其中的作用,往往最为关键。 3.婚礼实践 中国的婚礼习俗是高度性别化的,从男方给聘礼、女方还嫁妆,到婚礼当天传统的仪式如“闯门”、“跨火盆”等等,都充满了浓重的男女不同角色和身份地位的 书写和暗示。男女同志在其中的角色扮演,一定程度上需要按照传统脚本形式,但也进行了一些精心策划的反叛和设计。而婚礼仪式同时也具有一种神奇的魅力, 无论是中式还是西式都好,其中的过程都给这些婚礼里面貌合神离的主角们某种程度不同的感受。 “我有点(想哭),我妈看到我想哭,但是忍住。因为结婚就表示我不回家住了,在家住了二、三十年,但是结婚之后见我不到了,多少会不舍得的。但是女儿是 要嫁的,所以也只好习惯。而且我不是纯T,不像她们那样不哭的。其实我很喜欢哭的,有很多委屈我很喜欢流眼泪的。”——Sunny “在北京的这一场因为我从头到尾都有参与进来,包括她们也是,包括选场地啊、邀请朋友啊、做这种邀请函啊,真的是当作一个婚礼在办。包括串场的台词啊, 准备酒啊,菜单啊,场地要搞什么形式啊,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是倾注了对婚姻的这个向往在里面。”——Will “说实话在婚礼上就是感觉有点烦,别的真的没有。也稍微有一点儿高兴吧,但这个高兴不是终于与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那种高兴,更多的是有一种交代吧。就我 们家也好,这么大年纪也只有一个了。我结婚的时候37岁了,虚岁38,在我们那边已经是40岁了。有一点点轻松,至少觉得我也结婚了。再就是烦的是这个 仪式,其他的感觉没有那种我要对她负责的感觉。”——郑某 婚礼作为婚姻的主战场,可以衍生出许多问题的讨论甚至争吵,据说异性恋的婚礼和装修房子是检验双方感情的一个重要考验,其实互助婚姻的婚礼同样也是双方 协商和经历的重要环节。 “我了解到的很多离婚,走到走不下去的,80%以上是因为钱这个事情。计较了,大家有想法,导致以后很多时候谈崩了。”——小鱼 “一般正常异性恋结婚这些婚礼费用都是男方出的,你嫁女嘛,以后还要帮你生小孩的嘛。但是如果你形婚的话,那些gay跟你计较的很清楚的。要么最好不摆 酒,要么大家给一半钱咯,有些人结婚旅游,有些人不摆酒,看你的经济状况。但是一般作为异性恋都是会摆的,作为妈妈这么辛苦养大女儿,这么快就嫁掉了。 ” “其实我没有积蓄的,月光的,当时是讲好了,5000块一台,在长隆,六星级的。但他男朋友生气了(因为男方全部负担),我先生被逼就跟我讲,但是我就 生气了,因为平时我这个人是不发火的,说如果早期的时候你们说是ok的,如果你们承担不到的话要我去跟我妈说,我男朋友那边压力可能比较大出不来这么多 ,如果你们只能出10台那我们就出剩下的10台。但是全部讲好之后因为你男朋友的一句话就要改,短时间叫我怎么讲啊,我就发火了。”——Sunny 婚礼是互助婚姻重要而精彩的部分。有些人按照异性恋婚礼的章法来做,有些人却别辟蹊径,创造自己的独特的婚礼。 “我不知道她有没有跟你讲,我们没有请司仪,就相当于我在主持我自己的婚礼,在婚礼的前一个晚上我在想很多我要讲的话,比如说一些典故,想这些典故的时 候还要让在场的(因为在场的有很多人是知道的)人知道我的话里是有话的,还要把国外电影里的一些台词拿过来让他们如果过后知道了会(反应过来),知道我 说的每一句话是有暗义的,有含义的。中国现在还不能同志结婚,我在那里面(婚礼)表达了我的愿望就是我虽然不能和同志结合,这是一个很无奈的选择。类似 于这种的潜台词。明白的人是听的出来的。现在记不太清楚了,我有写稿但是现在都不在了是手写的。我是倾诉了很多自己的梦想和感情在里面,婚姻本身对任何 人来说都是神圣的。”——Will “这个事情啊,就全是我们掌控的,司仪是小熊的形婚。因为别的人他们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对谁都是这样用的,亲一个抱一个啊,甚至还有一些调侃啊什么的, 让你们当场接个吻啊,这个就算我们关系再好我也能给吐了。我也不想我老公他老公看完之后心理也不得劲啊。我们就找了自己人做了主持,内容都是自己写的。 我们结婚觉得最主要的是父母,就让他们成为场面的主体,我们仅仅是儿女,把场面弄得温馨,突出爸妈,我们也就(不用突出)。”——小怡 4.家务(家庭事务)实践 当女权主义对家庭和婚姻制度进行批评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论述是,由于性别分工,女性在家中承受更多的责任和付出更多的劳动,这并不仅限于家务劳动的分 工(买菜洗衣做饭),隐性的劳动和付出往往更多。在Devault (1994)的”Feeding family”里面清楚的剖析了看似单纯的家庭喂养工作,里面承载了巨大的情感劳动和付出。因此,这一部分的分析,我更倾向于分析所谓综合的家庭事务, 其中不止可见的家务劳作,还有在家庭中付出的情感劳动。家庭成员关系的维系和沟通都是需要情感的调度和沟通的,而这一点,拉拉们相对来说更加注重与家人 关系的协调和相处,这也与女性本身定位为偏重感情的有一定关系。 “他们希望找的老婆是以家庭为主,他在外面闯,然后你把家里搞得妥当,什么都不用理的。但是我不是这样的人,我们又是形婚。因为前任先生有个问题就是, 把形婚和普通的婚姻混为一谈了。他对婚姻的概念是,他结婚之后就什么都不用理了,他已经完成任务了,不需要有更进一步的事情去改变。”——Mini “我不光跟她(婆婆)关系好啊,我跟他们家女性亲戚都很好啊。男性亲戚也很好啊。姐夫啊,弟啊,四姨父啊,都特别好。”——朗朗 “(与互助婚姻老婆)就是房客一样。至少我们现在用两年的时间到了感觉感情有了一定的亲密度了,我觉得努力的都在于她,我就是被实验。我对这个家也是想 努力的现在也是这个样子,只是在行为上她做的比较多一些。”——郑某 “因为做朋友嘛,讲得很清楚,也有观察,比如我们家吃饭一桌子菜肯定有他爱吃不爱吃的,完全不动筷子的就知道不爱吃的,一个劲儿往碗里夹的就是爱吃的, 那你肯定能知道。你要是觉得观察不出来,就是直接问他好了。他吃火锅非常喜欢吃生菜,必点,但是我们家没有人吃这个,那我就知道了,每一次我家人带着他 吃饭的时候,吃火锅我就肯定说给小新点一份生菜。他们就会觉得,这家伙,多照顾自己老公啊。”——小怡 相对来说,在家务劳动这一块,反而能够看到更多较为平等的分配,也许是因为这种合作的性质,或者说由于大部分互助婚姻的男女同志没有生活在一起,而一旦 一起相处一般都有父母在场,80年代的独生子女对于父母的照料和协助一般都坦然接受。 5.生育实践 是否与互助婚姻的对象养育儿女成为圈中人划分互助婚姻类型的重要标准,在大家看来,养育儿女牵涉的事情很多,意味着这个互助婚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在决 定养育儿女的男女同志中,很多人认为领养孩子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因为与双方都没有血缘关系,日后万一婚姻破裂也比较好解决。而有些人则认为在没有想好 孩子要怎么教育的时候,或者找到较好的抚养孩子的环境之前,不考虑生孩子。 “老实说现在单亲孩子太多了嘛,家里如果没有一个男性角色存在的话,是一种缺失。不管这个男女角色在家里起多大的作用。其实我觉得性别这个东西不重要, 但是因为性别导致很多的不同,包括你的性格,甚至体力,思维和学习方法很多都不同。我觉得你至少不应该缺失这个,要有这个不缺失的条件,要小孩子去哪里 学,因为小孩子都是模仿开始的。”——Andi “他是觉得说可有可不有。他可能觉得最好是有但是他还是尊重我的想法。而且他觉得说,这样的一个情况里小孩不好带,这方面他还是挺通情达理的。”——小 卷 “我最近寻思寻思要是能捡到孩子就要。我觉得孩子将来的压力没有我们这一代想象的大,本身80后的包容度就在了,80后的孩子,2010后的孩子的父母 都是80后,90后本身同学之间的包容性就大了,00后那就更大了。所以说这一代一代下来的话孩子的压力不会那么大,就算你国家承不承认,孩子的压力应 该没那么大,而且我觉得现在不说是出柜,显现出来的,自从李宇春之后显现出来的t,她们和她的女朋友想真正的走到一起,她们没准还羡慕孩子有我们这样的 父母。所以说之前也一直担心孩子教育的问题,但是最主要的是让ta认清性别,那天唠嗑我才想到,如果从不歧视同性恋的性别教育开始,让ta认清性别,各 种人群开始教育,将来心理变化慢慢一点点长,有偏差的时候慢慢的引导,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珊珊 如何生小孩,这也是一个大学问,众多访谈者提到的方式最主要是针管受孕,或者试管,还有自然受孕。 “当时说要用针筒,我说如果不行的话就是真做的,那怎么样也要放一个她的照片在上面,那这样也行了。”——Mini “都用通用的方法,针筒啊。成功率都挺高的,有些人一次就成功了,很方便嘛。到医院还具备一个条件看你认不认识医生,要开什么证明的嘛,身体要有问题才 能做。”——小鱼 “已经怀孕了。人工授精。试了次数也挺长的。开个证明,婚后2年未生育,就可以到私立医院,用人工受孕的方式。其实里面最主要的步骤就是要一个三甲医院 的诊断证明,说是2年以上未生育。”——郑某 大部分的受访者都还没有生育儿女,或者一部分也只是在计划和尝试之中,因此目前还无法对互助婚姻家庭中有小孩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 6. 亲属实践 当“门当户对”这个概念屡次从受访者口中说出的时候,我才更深的意识到,这并不仅仅是经济条件的好坏,教育程度、家庭环境甚至工作职位,都构成这个“门 ”所接纳和排斥的因素,这也和异性恋婚姻择偶标准紧密的联系起来。 “其实古时候讲的“门当户对”,这个话很对。年纪越大你就越能理解。这个门当户对不是说瞧不起啊什么,就是说你家庭环境生活条件都差不多的时候,你们交 流起来更轻松,很多东西你们都能理解,可以将就。但是如果真的差太多一个高一个低,很难去融合到一起。其实是真的夫妻假的夫妻都一样。”——Tony “他家的情况跟我家差不多,亲戚之间都差不多。家里处理事情的方式啊很像,他家经常大聚会,我家也经常大聚会。他从小都习惯了,所以很快就能融入我们家 。因为我也习惯了一家子经常在一块的感觉,我也很快融入到他们家的范围中。而且我觉得我们两家长得也挺像的。我跟他姐,我姨跟他姨长得也挺像的。”—— 朗朗 “因为自己的父母有六兄弟姐妹,家里亲戚很多,而岳父母那边一个男孩两个女孩,而且关系非常不好,他们家族没有亲戚的概念。舅舅据说是痴呆的,没有见过 面。去年初三到初五的时候,说好了要回男方家走亲戚,但是老婆本来答应但是又临时不想去。”——糖罐 但是,异性恋的择偶标准是否就是互助婚姻的唯一标准,除了“门当户对”最理想的情况外,互助婚姻能否有更为灵活的处理方式?互助婚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 双方的父母,根据父母的情况,处理与双方父母的关系也是各有策略。与一般异性恋夫妻相似,父母与子女、婆婆和媳妇、丈母娘和女婿的关系都是错综复杂的, 不同的人,即使面对基本相似的情况,也可能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但是33条件不符合我家里的要求。首先她是外地的,我妈觉得找外地的不方便,非得找个沈阳的。那我既然是形婚,为什么不满足家里的要求呢。”——小猪 “(父母的标准)只能参考。我举个例子,现在的社会直人有几个是真正按父母意思找对象的,或者,再直白一点,有几个男方的母亲看儿媳妇顺眼,有几个丈母 娘对女婿满意?因为个体在找爱人的时候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而非父母的喜好,所以经常有婆媳不合的对吧,老丈人看女婿不太满意,都会有这个现象,那么这 个现象就说明直人在找的过程中也不是完全按照父母的标准来找的。其实形婚也是这样,也需要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找。为什么,因为两个人在没有爱情为基础的情 况下,是以利益结合的,或者再到家一点,它是合作,是合同,是一种利益,是相互利用。但是这个东西因为有朋友做标准,是建立于友情上的相互帮助,那么就 不会是利用。市侩一点讲是合同。合作就是让彼此的利益最大化,两个人在没有感情的基础上合作,最基本的一个就是你不能讨厌我,我也不能讨厌你。”——小 熊 “现在没有家庭基金了。我随手买(买礼物给对方父母)。就是你还是当他们是关系不一样的人,老人也是,关系是不一样的,你本着就是尊敬老人、孝敬老人你 也去买一点是不是。我们家就是自己子女给红包的。但是他会偷偷给,他其实挺好的。因为我爸妈不会收的,他有时候就偷偷的放进包里去。”——小卷 “因为他一个星期星期六才回来一次,或者两个星期回来一次。而父母经常在广州,而我一个人去面对的时候,因为我也有一个伴的,你也知道如果形婚的人另外 一半的话也为对方着想的,所以我是一个人面对五个人,所以我承受的压力也比较庞大。而他不会去面对。而他的父母有些地方也不好,这个在普通婚姻来说我也 觉得这是有问题的,因为他很喜欢去管你,无时无刻都要报导你在做什么,这个我也跟我前任先生说了,觉得不接受,经常这样打电话来,问你在哪里干什么并且 希望得到一个回馈,第一次第二次我觉得还能接受,但是之后就不能接受了。就算是普通婚姻都要有一个私隐和生活空间,而你不能给空间给我的话,我真的很难 承受住的,我还要跟你爸妈一起住。”——Mini 如果说互助婚姻把家庭的表演性更为突出的显露,那么最重要的观众就是父母。不是情侣的双方,如何在父母面前呈现一个家庭的氛围,最关键的还是自然和真诚 。 “你看我从刚才说到现在都没有亲密动作吧,没有像别人一样没事亲一口,搂个大脖子,都没有。其实在一起生活的两口子,他们不是那样的。往往因为形婚的人 不太知道是这样的情况,反倒想在别人面前表现这样子,反而有点过了。要是想表现出那样子而不用搂搂抱抱的话,其实需要平时生活的积累和熟悉。”——小怡 “但是我们也没有很不亲。没有那种腻腻乎乎的那种,在父母面前就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什么说关系坏,关系很冷淡,完全没有。很自然的。其实我看我表 弟表妹和他们的伴侣在父母面前也是这种关系,也不需要很亲密的那种。”——小卷 值得一提的是,与社群普遍的观念不同,认为形式婚姻就是欺骗父母,彻底隐藏身份和掩饰自己,处于互助婚姻中的男女同志有着不同的认识和体验。由此可以带 出互助婚姻与出柜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话题和争论。 “我一直强调这一点。我觉得凡是要走形婚这条路的,爸妈多少心里有点数的。我一直跟他们说,没有必要过于纠结于父母的要求”。——小鱼 “但是我和家里人讲这方面的东西是不会讲死的,第一次跟我妈讲的时候以为她会理解,但是是没用的。那次之后我凡是讲这个问题就很婉转的,不讲明,也不要 讲那么明,但是心里有点明白,怀疑我有这个倾向,也好啊,怀疑也好。知道现在结婚了,他们才没有怎么说。但是他们还是不放心,因为1.还没有生孩子,2 .我老是和先生分房睡,3.我妈觉得我老是找阿欣。妈妈觉得我没有什么朋友,觉得只有阿欣,但是我会说你以为我只有阿欣一个朋友啊!”——Sunny “我跟你说吧,知子莫若母,我觉得每一个家庭的父母只要你是这种人,多少是有所感觉的,只是看他是否愿意承认和面对。这些东西不是太有所谓的事情,我觉 得能跟父母出柜是好的事情,我不是完全的赞同,现实的情况理性分析过后,未尝不可,但是不能盲目出柜。”——小熊 7. 伦理实践 家庭的伦理实践的概念不同于传统宏大的道德理论,我们每日的生活实际上都离不开生活的伦理,也就是所谓的“正确”的事情。Morgan的“Rethin king family practices”里面提及对家庭伦理的重新思考,他认为“伦理是关于家庭的实践和困境的反思和辩论”(Morgan, 2011: 129),研究家庭的实践伦理能够更为深入的了解人对于家庭的认识。做“正确的“事情围绕着同志的一生,尤其是在这个异性恋霸权的中国社会。寻找互助婚 姻本身就是一个伦理的选择:是否进入互助婚姻来减少家人的猜测或者减轻家人的痛苦,在婚礼中、亲戚聚会中、和互助伴侣和同性伴侣的互动中什么是应该和什 么是不应该做的,这些都是男女同志的考虑,尽管他们都不曾想过这与”道德“有什么关系,但这些都是家庭实践中的伦理选择。 “他吃火锅非常喜欢吃生菜,必点,但是我们家没有人吃这个,那我就知道了,每一次我家人带着他吃饭的时候,吃火锅我就肯定说给小新点一份生菜。他们就会 觉得,这家伙,多照顾自己老公啊。” “比如我们家不喜欢男人抽烟喝酒,就拿烟出来给他说抽一根,他说不会,我事先跟他说了,当然他本身也不会。但一般情况客气也拿过来了,但我因为比较了解 我爸妈,说如果给烟给酒,说千万不要碰,我们就顺利的一塌糊涂。爸妈觉得这个孩子家里条件不是很好,房子也没有,工作也一般,但是不错,对我女儿挺好, 人很实在,不抽烟不喝酒的。他们自然就接受了。”——小怡 小怡非常懂得协调互助伴侣与她家人的关系,因为她非常清楚父母想要的女婿的类型,所以她懂得做她父母希望看到的“正确”的事。这样细微的亲密关系表演是 她成功的很重要的一部分。知道互助伴侣的喜恶,知道父母的喜恶,她尽其可能的导演出一个充满爱意的丈夫和一个负责任的女婿。这些行动和考量涉及不停的自 我辩论和编排最好的大家都想看到的伦理协商,这是高度伦理化的。正如一句中国的谚语所说,“众口难调”,这样的实践非常困难的,要协调不同的习俗和期望 其实不易。 “原来比较少,我觉得去超市一个人出去就可以了,干嘛非得两个人一块。现在觉得能两个人还是尽量两个人出去,不是我享受这种感觉,好像是应该,义务,这 样让她开心一点,受到重视也好。” “到机场的时候我们去接的时候她妈妈脸色都不好,我也没想到什么原因,以为只是累了,后来才知道。我们找了个车过去,后来他们觉得家长都没有到机场接他 们。一方面也是我们有点失礼,一方面觉得他们会不会太注重这个东西了。他们可能对婚姻的仪式期望比较高吧。”——郑某 郑某是一位男同志,他与一个直女组成了无性婚姻。他的妻子在结婚前就知道他的情况,这也是互助婚姻的另一种形式。尽管她知道他们不会有性方面的亲密行为 ,但是她仍然期望从他身上得到家庭的情感连结。家庭的概念建立在她想要让他融入家庭生活的情感劳动和他想要成为一个称职的陪妻子逛超市的丈夫的伦理实践 之上。 “因为你既然做这件事情就要做到底了,真的是一个义务。以前根本没有想到这么远,也没有想到她父亲这么早就走了。如果你有一个朋友的父亲这样,如果你能 够在床前尽一点责任做一点事情那你肯定要这样做。她爸在走之前(其实那时候还在上班,但是一定要赶过去),在那里陪了两三天床吧。他爸在讲话的时候我有 在哭,但那种哭不是演戏演出来的。就是此情此景,老人要走,那种感觉。所以这个我觉得反倒很正常,对任何一个朋友都是这样的。”——Will 这是一个典型的互助夫妻的伦理协商实践。在春节或者其他重要节日到对方家中拜访,在亲戚生病、发生意外或者死亡的时候的探望,作为一个合格的家庭成员意 味着你要“在场”,而需要“在场”的情况也有很多墨守成规的惯例,“家庭陈列”(Finch,2007)这个概念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一点。在我个人的体验 里,在重大的场合比如死亡,家庭成员的在场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出现很可能会制造憎恨甚至对其他家庭成员产生创伤的记忆。所以,这样的拜访需要双方的谨慎 协商并且是一个经常产生争议的地方。 “我当时要求的就是最好不是本地的,因为这样我们都在沈阳住,父母不在身边就减少很多麻烦,像我一年到头过年的时候我才去他家,实在有必要一些节日的时 候我也去他家,他去我家也是非得有必要的节日才去,要不然不去。一年到头就是过年去。”——珊珊 “因为自己的父母有六兄弟姐妹,家里亲戚很多,而岳父母那边一个男孩两个女孩,而且关系非常不好,他们家族没有亲戚的概念。舅舅据说是痴呆的,没有见过 面。去年初三到初五的时候,说好了要回男方家走亲戚,但是老婆本来答应但是又临时不想去。”——糖罐 以上的事件的发生对互助婚姻的关系有可能会造成伤害,一个负责任的互助伴侣的伦理实际上是很难界定的。由于这样的婚姻不是任务型的而是难免富有情感,融 入这样的关系的程度非常难以界定。婚前的协议通常是非常粗略的,变化肯定会发生:突然的职场变动、新伴侣的出现和亲属的生老病死等等。解决这些的办法都 需要伦理的判断和协商,在正确的地方、正确的时间,为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情。也许互助婚姻一直在这个“正确”与否的边缘模糊徘徊,这已经需要极大的付出 和努力。 三.另一种形式的同志运动?——互助婚姻与中国同志社群及想象 男女同志的互助婚姻从2006年间开始浮出水面,作为当下中国同志最热门的选择,引起了同志社群的热烈讨论,大大小小的座谈会和讨论会,到学术会议上的 专门关于形式婚姻的环节,都离不开对这种婚姻模式的所谓“合法性”和“道德感”的探究,大部分的论述都集中在互助婚姻作为一种无奈的选择,背后隐藏了太 多的谎言和麻烦。 “因为我本身就不喜欢形婚,我觉得这是对社会的一种妥协。本身没有去争取自己的权利而是去妥协,使得中国这种怪现象永远继续,同性恋永远也不能合法,我 会有这样的感觉。我就是抵触。我觉得中国人一直在强调这个愚孝,都有形婚这种普遍现象了,没有人敢去争取自己的权益,都是愚孝。要不然怎么会这样呢。其 实欺骗父母,尤其同妻同夫,更是伤害自己伤害对方伤害所有人,这个烂摊子最后,我觉得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一个地雷你事先都埋了,早晚会引爆,都在给自己 未来道路设限,形婚麻烦不断,不是婚礼结束就完了。”——猴子 “我觉得形式婚姻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没有办法的,不要把它真的搞成一个社会的一个形式一个现象,这不是主流,而且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很多角度来说这是不 对的,从伦理上、道德上。只是无奈之举而已。首先最基础的就是这是一个弥天大谎,在这基础上的事情是对的吗,最基础的道德判断就是不对的嘛。不要把它美 化成一个什么什么。这只是一个无奈之举。”——Will 两个受访者都谈及谎言,为了对家人隐瞒性倾向而进入互助婚姻让他们感到负罪感。通常来说,说谎是不道德的,但在一些情境之下谎言也可以接受并且也是具有 道德感的。在这里,自私的谎言和“白色谎言”有着界限上的区别,“白色谎言”指的是为了防止对其他人造成伤害的谎言,是有关伦理的 (Perkins, A. & Turiel, E., 2007)。在一项关于在亲近的人和一般关系中说谎的研究指出,在亲近的关系中,人们更多的编造利他的谎言(DePaulo, B.& Kashy, D., 1998)。那么,在什么程度上,互助婚姻是利他的,还是自私的呢?这非常难以判定,也无人能够评判。 当下中国同志社群组织深受西方身份政治影响,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是“鼓励出柜”,但也至少是以出柜作为倡导的核心价值。西方的同性恋骄傲游行、同志友好社 区都一度是许多中国同志的梦想。但很多学者已经表示,在中国语境下的出柜与西方的身份政治有相当的不同(Chou, 2001; Kong, 2010; Kam, 2013)。周华山(2001)曾经提出“回家”作为中国同志的一种策略,并对西方身份政治进行了批判。出柜对于同志的能见度、倡导同志权益固然重要, 但作为一种策略在中国社会仍然需要考虑多方面,一味宣传出柜也许会导致一些不可见的冲动和风险。在传统家庭的出柜一般来说都会遇到家长的不理解和反对, 缺乏有效沟通甚至会导致家庭关系的恶化,甚至出现伤害。我更赞成的是,出柜应当作为一种亲子关系的互相交流的过程,而不应当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比 如出柜的同志是好同志,不出柜的同志是懦弱的同志等等。金晔路所提及的“公共正确”政治,在直人的世界扮演好直人,在同志的世界扮演好同志,也有异曲同 工之妙。那么,什么选择更具有道德感?拥护身份政治、拥抱全球化和都市化的同志形象(Rofel, 2007; Kong, 2010),还是与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进行协商呢?在这个方面,出柜和形婚似乎成为事物的正反两面,对于“道德”的关注再一次成为同志社群的关键议题,而 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同志,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于形式婚姻的解读大部分都是一个懦弱和妥协的选择,但也许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二元对立。在互助婚姻的例子中,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再一次展现了模 糊的边界,告诉身边的朋友自己是形婚的,这就已经不是绝对的隐瞒和谎言。互助婚姻的男女同志在社群中并不是隐形的,不可见的,他们在我们身边,他们是我 们的朋友,许多我的受访者都或多或少的参与社群活动,并且有属于自己的朋友圈子。打一个比方,就像同性恋在一个“恐同”的社会中,真实活出自己的自信心 并不大,同样,在一个“恐形婚”的同志社群中,他们也会对自己的情况讳莫如深。如果能感受到周围多元包容的气氛,他们会更加愿意袒露心声。互助婚姻只是 生活的一部分,如同性倾向,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排斥和责备,而是去理解这个选择下的情境和个人的考量。 “一个形婚就是明明就是站出来了,至少,她对自己说。我觉得站出来最重要的是对自己说,明白自己的欲望,也跟对方说。”——小培 “我可爱跟别人说这个了,我一点都不在乎。当然我会辨别(什么人可以说)。比如说,我的姐姐妹妹都知道,我妈家的,表姐表妹,我的两个弟弟也都知道,这 是一定的。婚礼当天也有我的同学,我的大学同学也来了。”——禾一 “出柜跟形婚根本就是两个概念,感觉一个出去一个进来,其实不是,其实形婚也可以出柜,就看你怎么看。”——小熊 “我很不喜欢有些人打出出柜的名号来骂形婚,因为出柜和形婚并不矛盾,自己本身也是有想过要出柜的。但是如果自私出柜之后,让父母入柜,这样很不好。我 是一个孝顺的人,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希望父母能够理解形婚的人。如果我有小孩之后,不会忌讳和小孩说这个话题。曾经看过一个电视剧叫两个爸爸,虽然不是 传统意义上的同性家庭,但是也是两个男人抚养一个小孩,这样的电视剧很好,这样的多元家庭也不是不可能的。我认为不要去歧视走任何一条路的人。”——糖 罐 中国同志社群庞大的进入互助婚姻的男女同志在一定程度上书写着中国的同志政治。这种同志政治与西方的身份政治不同,也不是完全的“公共正确政治”,他们 游走于激进与妥协的边缘,时而顺从,时而超越,与中庸之道亦步亦趋。或许可以用一个佛学的概念来看,这是一种“中道”(middle way)的策略。这种看似温和的方式,不会让他们受到过于戏剧性的瞩目或者斗争,但又确确实实在与生活的博弈与精心的策划中,用看似“投机取巧”的方式 ,与自我和解、父母和解,与社会和解。而这也许也可以称作为中国同志运动的另类政治。 “我觉得对我来说这是另外一种同志运动。因为男女同志在一起互相支持嘛,互相支持就是一种运动。又是家庭,又是网络,又是同志运动另外的一种形式。”— —小培 也许他们根本不受到主流的同志组织的重视,也许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甚至在很多组织明确提出“不鼓励形婚”的倡导下根本无法成为组织服务和培育的对 象,但是他们都真实存在着,用自己的努力为自己塑造好的生活,创造和开拓属于自己或者和爱人一起构筑的自由空间。他们也许只是两个人,又也许是一个互助 婚姻的朋友社群;他们也许正在遭遇婚姻和家庭的不如意,又也许对这段关系开始产生持久的信心。无论如何,他们用自己的生活在实践,实践一个中国同志的人 生,你也许不认同或者无法理解,但他们的故事一定会让你觉得精彩,因为里面有关于做中国同志的大智慧。 【参考文献】 陈亚亚. (2009). 女同性恋者的婚姻和家庭给传统婚姻制度带来的挑战. 社会, 29, pp. 107-129. Chou, Wah-shan. (2000). Tongzhi : politics of same-sex eroticism in Chinese societies. New York: Haworth Press. DePaulo, Bella M., Kashy, Deborah A (1998). Everyday lies in close and casu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74(1), 63-79. Doi: 10.1037/0022-3514.74.1.63. DeVault, Marjorie L. (1994). Feeding the family :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aring as gendered work.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inch, J. (2007). Displaying Families. Sociology. Vol 41: 65-81. Kong, T.S.K. (2010). Chinese male homosexualities: memba, tongzhi and golden boy. Abingdon, Oxon;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Kam, Yip Lo Lucetta. (2013). Shanghai lalas:Female Tongzhi Communities and Politics in Urban China.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Morgan, D. H. J. (1996). Family connections : an introduction to family studies. Cambridge, Mass.: Polity Press. Morgan, D.H.J. (2011). Rethinking family practices.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Rofel, Lisa. (2007). Desiring China : experiments in neoliberalism, sexuality, and public culture.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Rubin, G. (1984) ‘Thinking Sex: Notes for a Radical Theory of the Politics of Sexuality’, in C. S. Vance (ed.) Pleasure and Danger: Exploring Female Sexuality, pp. 267-319. London: Pandora. 【酷拉时报】QueerLala2013@gmail.com 分享到 推荐 25人 36人 喜欢 喜欢 深圳一姐小渡边 2015-02-21 10:31:25 深圳一姐小渡边 (聪明不绝顶,尖锐不湿疣。) 写了这么多字,。。。我个人对此不以为然,一个很简单的事儿干嘛要弄得那么复杂,你喜欢就做,不喜欢就表做,OK?你他妈是个大男人啊!你怕什么怕啊? 别人说你不对,你不会骂他啊?!别人说你应该怎么做,你不会反抗啊?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这么思考的,有需要的人可以参考一下这篇形婚攻略。但也请你 们记住莫文蔚的一首歌:“想的太多,什么都成问题。有些事情,并没有大道理。” 回应 删除 删除 > 删除 暮城Tianlete 2015-02-21 12:20:14 暮城Tianlete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 写了这么多字,。。。我个人对此不以为然,一个很简单的事儿干嘛要弄得那么复杂,你喜欢就做,不 写了这么多字,。。。我个人对此不以为然,一个很简单的事儿干嘛要弄得那么复杂,你喜欢就做,不喜欢就表做,OK?你他妈是个大男人啊!你怕什么怕啊? 别人说你不对,你不会骂他啊?!别人说你应该怎么做,你不会反抗啊?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这么思考的,有需要的人可以参考一下这篇形婚攻略。但也请你 们记住莫文蔚的一首歌:“想的太多,什么都成问题。有些事情,并没有大道理。” ... 深圳一姐小渡边 我只看到了最后一条,很赞同,我的观点就是你顶着住压力随便你,出柜也随便你,形婚也随便你,都是你自己权力,但就是不要同妻,我虽然是个同性恋,可是 我真的很同情同妻。 回应 删除 删除 > 删除 深圳一姐小渡边 2015-02-21 12:21:53 深圳一姐小渡边 (聪明不绝顶,尖锐不湿疣。) 形婚比骗婚强,骗婚真的很可耻可恶 回应 删除 删除 > 删除 暮城Tianlete 2015-02-21 12:29:13 暮城Tianlete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 女人何必为难女人 回应 删除 删除 > 删除 云游 2015-02-22 11:45:46 云游 (一路奋战,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M 回应 删除 删除 > 删除 > 我来回应 酷拉时报 Queer Lala Times的日记 ( 全部 ) * “形婚”,形式亦或本质? ——记“形式婚姻”纪录片《奇缘一生》放映会 * 从形式穿透婚姻的本质 * 七次盛大的婚礼——“形婚”故事 * 婚姻制度:不是我们“掰弯”了它,而是它“掰直”了我们 * 形婚的"革命性"在哪里?——《酷拉时报》几位志愿者关于形婚的讨论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全部 ) * 我的收藏 * 我的收藏 * 参考 (ZZ) * 我的收藏 * 我的收藏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帮助中心 · 移动应用 · 豆瓣广告 © 2005-2019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FRAME: //www.googletagmanager.com/ns.html?id=GTM-5WP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