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运动两定律与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社会运动两定律与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二十世纪末以来,社会主义运动的大挫折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日益发达,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世界意识形态博弈中暂时处于被动的守势,新的历史时代向社会主义运动的主体提出了完成思想革命的历史要求:必须使社会主义运动所依据的哲学和社会科学完成由模糊上升到清晰、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历史革命,使社会主义彻底性地由空想转变为科学。而新的历史时代也为完成当代哲学和社会科学革命提供了足够的必要条件。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进展,当代哲学和社会科学革命的历史任务在中国已近于完成。这里将对马克思、恩格斯发现的社会科学原理加以简介,并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理论家们和众多中国民间思想者们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做出的革命性理论创造加以概括、总结为当代社会科学体系。


社会运动第一定律


当代社会科学认为:社会运动第一定律,是十九世纪中叶的德国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他们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抽象原理体系来研究社会而发现的社会运动发展的抽象定律,这一定律的内容是:

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力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的性质相适应。

由于这一定律抽象而科学地解释了社会的运动和发展的本质,所以,当代社会科学把社会运动第一定律称为社会运动的抽象质性定律。

社会运动的抽象质性定律的发现令人信服地昭示人类:

人类社会历史上各种不同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就是不同性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依次更替,社会生产力是发展的,社会形态也是发展变化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使新的社会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社会生产关系,从而使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而不会永远停留于某一社会形态。

社会运动的抽象质性定律的发现也令人信服地昭示人类: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按照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运动、变化的历史、是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创造的历史、是人类努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抗拒自身异化、谋求自身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主宰的历史,更不是冥冥中的“绝对精神”和“万能的神意”规定的历史。

社会运动的抽象质性定律的发现,更令人信服地昭示人类:

人类必然能够认识、顺应和利用社会运动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自觉地支配自身的活动、科学化地创造自身的生活,使人类社会成为科学化的社会形态。

当代社会科学把科学化的社会形态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运动的抽象质性定律的发现,还令人信服地昭示人类:

自然发生的、本能经验性的、以各劳动个体(包括劳动者个人及其自主联合体)同时异位各自独立占有和支配部分社会生产条件为特征的私有制社会形态,不但必然能够发展成为科学化的社会形态,而且,私有制这种由各劳动个体同时异位、各自占有部分社会生产条件的方式本身,也必然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而被新的占有方式所取代。

当代社会科学把取代了以各劳动个体同时异位各自占有部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的新社会形态,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由于社会运动的抽象质性定律被发现,人类第一次获得了对社会的科学认知,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愿望与行动获得了抽象的科学根据而成为了追求科学化社会的愿望与行动,人类追求科学化社会形态的活动所应遵循的抽象科学原则也得以确立了,这一原则是:

劳动人民在掌握了社会科学的科学社会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和运用科学化的社会公权——科学社会主义政权,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科学原理和社会生产力的现实状况,确立科学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科学化的劳动交往方式和科学化的生活条件分配制度,从而科学化、最优化地支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科学化、最优化地创造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

当代社会科学把人类追求科学化社会形态的活动所应遵循的抽象科学原则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抽象质性定律,科学社会主义的抽象质性定律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纲领。

社会运动的抽象质性定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抽象质性定律被发现后,人类开始了探索和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完整理论体系、探索和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伟大历史必然性的探索性实践——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以十九世纪中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起点,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英勇悲壮地探索性实践,必然获得了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丰富的历史经验,必然获得了二十世纪短暂的、历史合法性的空想社会主义悲剧和社会主义政权大部垮台的惨痛教训,必然获得了民主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经验和当代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革命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造,与此同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日益发达起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又获得了革命性地发展,自然科学也在二十世纪内发生了自然科学史上最深刻地整体性革命。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运动的主体终于能够认识到:因为以往的社会主义运动所依据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社会科学必然是仅有抽象质性定律而无具体量化定理的模糊体系,所以,一个多世纪内,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主体并没有任何具体、量化而精准的科学原理作为理论基础来指导社会主义实践,以往被社会主义运动的主体奉为“严密完整、博大精深、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必定有着巨大的历史性空白,必定包含着巨大的历史性谬误,社会主义根本不可能彻底性地由空想转变成了科学。正因为如此,才发生了二十世纪末叶社会主义政权大部垮台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悲剧。

历史的棒喝与历史的启迪,终于使社会主义运动的主体清楚地认识到:必须且能够在当代自觉地实现马克思、恩格斯于十九世纪中叶开启而末竟的思想革命、必须且能够于当代使社会主义运动所依据的哲学和社会科学,从抽象质性定律阶段上升到抽象质性定律与具体量化定理相统一的完整阶段、必须且能够于当代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成为由抽象质性定律与具体量化定理所构成的、完整、精确的科学体系、必须且能够于当代使社会主义彻底性地由空想转变为科学。

在清楚地了解了当代思想大革命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之后,具有彻底的科学精神和研究能力的许多中国理论家和众多中国民间思想者们,自觉地运用前所已知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抽象原理总结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中产生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总结当代自然科学革命的伟大成就、总结民主社会主义运动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宝贵经验,以怀疑一切、勇于发现、勇于创造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进行理论探索,发现了一系列哲学、社会科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量化定理,继而运用这些定理,纠正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中的历史必然性谬误,为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改革提供了准确而可靠的科学根据,从而预示了科学社会主义崭新时代的来临。

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发现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社会运动的抽象质性定律以及当代社会科学对这一定律的新理解之后,下面将继续概括众多的当代中国思想者们的革命性理论创造的成果之一:社会运动的具体量化定理——社会运动第二定律。


社会运动第二定律


社会运动第二定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质、量对应函变定理,是运用当代辩证唯物主义整体科学原理,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社会运动的抽象质性定律进一步科学地、具体地、质、量统一地精确揭示和展现。社会运动第二定律的发现,第一次使社会科学象自然科学一样,成为了由抽象质性定律与具体量化定理所构成的、完整、精确的科学体系。当代社会科学又将社会运动第二定律称为社会运动的具体量化定理,这一定理的具体内容是:

各劳动个体满足自身和社会需要的生产力的具体强度与社会公权的具体本质(本能经验型、空想型或科学型)决定具体的社会生产关系,各劳动个体满足自身和社会需要的生产力的具体强度与社会权的具体本质的变化,必然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化,社会生产关系与各劳动个体满足自身与社会需要的生产力的具体强度和社会公权的具体本质相对应。

极其简明的社会运动的具体量化定理被发现,标志着社会科学实现了一次极深刻地革命,这一发现不但实现了对社会运动发展规律进行准确地整体质性逻辑判断,而且实现了对社会运动发展规律进行准确地整体量化逻辑计算,这样,社会运动发展的规律——社会劳动价值规律终于被完整地发现了,社会主义终于彻底性地由空想转变成了科学。

然而,发现社会运动的具体量化定理的前提条件是:运用当代辩证唯物主义整体科学原理,科学、具体而准确地揭示出社会、劳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具体本质及其构成内容,并纠正传统理论对社会、劳动、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非本质性定义和历史性的错误认识。所以,要了解社会运动的具体量化定理,必须首先了解当代社会科学对社会、劳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新认识。

1,社会的本质和社会的运动

社会是由复数的人和物构成的、运用自身的生产能力来创造价值、生产自身生活的生产主体,社会的运动就是社会这一生产主体支配自身生产力的劳动。社会劳动是包括多劳动个体在内的全部生产条件的整体运动,是生产活动中由所有的人和物构成的生产主体的运动。各劳动个体组成社会这一整体,社会整体自我决定自身的性质,劳动个体属于社会整体,劳动个体的性质被社会整体所决定,社会整体是个体利益的依托,个体功能是社会整体的委托,功能不同的劳动个体结成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而相互协作、等价平权地使社会整体及其价值目标成为现实,社会整体能够且有必要形成和运用社会意识和社会公权,用以认可、规定和保障社会生产活动的方式、条件和结果、尽可能有效地支配和保障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抗拒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损害社会利益的异化主体(异化个体和异化公权主体)。

2,社会生产力的本质与生产力的构成

社会生产力是由复数的人和物构成的社会整体创造价值、生产自身生活的能力。社会整体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对自身生活的满足程度,或各劳动个体满足自身与社会需要的生产力的强度,就是社会这一劳动主体生产自身生活的能力的强度、就是社会整体的劳动价值量、就是社会生产力的价值量。社会生产力的强度恒能生产出可由各社会个体同时、等量消费的生活条件(必要等同生活条件)和不能且不必由各社会个体同时、等量消费的生活条件(必要不等生活条件),所以,社会才能存在和发展。社会用来支配自身活动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公权是社会生产力的必需的、重要构成部分,各劳动个体生产力的具体强度和社会公权的具体本质(本能经验型、空想型或科学型),构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整体性质。

社会生产力是由获取和运用生产的经验知识、技术知识和科学知识的能力、创造、支配生产的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的能力、劳动者相结合协作的能力、对生产活动进行社会性经营的能力、形成和运用社会意识和社会公权的能力、劳动个体和社会公权分配生产和生活资料的能力、规定和保障生产关系、保障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能力构成的合力——社会整体创造自身生活的能力。

3,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构成内容

社会生产关系是由社会公权认可或规定、保障的社会劳动个体的生产协作方式与社会对自身生产条件和生产结果的占有与支配的社会方式的统一。社会生产关系由社会生产条件的占有方式、劳动个体的交往方式以及生活条件分配方式所构成。劳动主体所运用的生产条件及其功能(可称为使用价值,或简称为价值、效用)恒为社会整体自然占有(自然公有与自然私有),所有制是有必要由社会公权规定和保障的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统一(非自然占有形式),社会个体独立占有生产条件的自然私有方式和私有制形式是社会整体占有自身生产条件的方式之一,私有制是社会对劳动个体(劳动者私人及其自主联合体)的生产责任的委托,公有制是所有的劳动个体对社会公权主体保障社会整体的生产和生活的公共责任的委托。劳动个体的交往方式包括各劳动个体在空间上异位或同位、时间上同时或继时的协作性生产行为的交往和独立性生产结果的交往。社会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只能按照社会生产力的强度来分配、只能按照现实的社会生产条件和生产结果所能满足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来分配,即只能按劳分配——按社会整体之劳来分配。按劳分配的主体形式包括劳动个体自主分配和社会公权保障性分配,按劳分配方式以及全部社会生产关系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必然具有不同的智性特征,从而使社会生产关系分为本能经验性生产关系和科学化生产关系。

据上所述可知:当代社会科学使人类对社会、劳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本质的认识发生了深刻革命,在此基础上,才使人类对社会运动发展规律的认识发生了深刻革命,发现了社会运动的具体量化定理——社会运动第二定律,从而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令人信服地、科学地、具体地、质、量统一地了解和解释了社会的运动和社会历史的发展。

根据当代社会科学关于社会、劳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科学定义、根据当代社会科学所揭示的社会运动的具体量化定理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可以准确地发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质、量对应函变关系:

1,当单个劳动个体生产力的强度不能满足自身需要时,各劳动个体必然以同时异位的劳动行为直接协作、并共同相继地变换空间位置而共同相继生产各种产品的方式进行劳动,(如原始时代的农耕劳动、打造石器、狩猎等劳动),以弥补单个劳动个体的生产力强度的不足、满足个体和社会需要的多种产品。这一阶段是原始的产品经济阶段。原始产品经济阶段的占有方式是自然公有与自然私有相统一的占有方式。

2,当单个劳动个体生产力的强度能够独立满足自身需要的多种产品时,为保障劳动效益,各劳动个体必然以同时异位各自独立占有和使用部分社会生产资料的方式、各自独立生产多种产品,以满足个体和社会需要的多种产品,社会生产进入多种产品个体自给经济阶段。个体自给经济阶段的占有方式是私有制与公有制相统一的所有制。

3,当单个劳动个体生产一种产品的生产力的强度能够满足自身和其它个体对此种产品的需要时,为保障劳动效益,各劳动个体必然以同时异位各自独立占有一种生产资料、独立生产一种产品的功能空间分工和不同产品相交换的方式进行劳动,以满足个体和社会需要的多种产品,社会生产进入商品经济阶段。商品经济阶段的占有方式也是公有制与私有制相统一的所有制。

4,当单个劳动个体生产力的强度能够独立满足所有个体对多种产品的需要时,为保障劳动效益,各劳动个体必然以继时同位轮流独立占有全部社会生产资料、轮流独立生产和分配社会总产品的时间分工的方式进行劳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多种产品,这时,商品经济阶段结束,个体轮流生产和分配社会总产品的产品经济产生,即未来共产主义产品经济产生。未来共产主义产品经济的占有方式是自然公有与个体轮流自然私有的自然占有制。

5,社会生产条件的占有方式必然由原始社会的自然公有与自然私有所构成的自然占有制、发展到必须由社会公权规定和保障的占有制——公有制与私有制构成的所有制,再由所有制发展到新的由自然公有与自然私有构成的自然占有制。社会对自身生产条件的占有方式永远是公有与私有的统一,变化的只是公有与私有的具体形式和内容。所有制的存在和消亡都是由各劳动个体的生产力的强度决定的,所有制的存在由各劳动个体生产力的强度能够独立满足各自需要所决定,所有制的消亡由单个劳动个体生产力的强度能够独立满足社会整体需要所决定。

6,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各个社会历史阶段上,由于劳动个体的生产能力满足自身需要的程度不同、从而劳动者之间结合、协作的方式不同,才产生了以奴隶主、地主、资本家私有制为组合形式的、共同生产的、不同形式的劳动个体。

根据当代社会科学关于社会、劳动、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科学定义和当代社会科学所揭示的社会运动的具体量化定理可知:

既然社会的运动是社会这一生产主体支配自身的生产力来创造价值、生产自身生活的劳动,那么,社会生产力就是生产人类生活的价值力,社会的运动规律也就是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规律,即是社会劳动价值规律,而社会劳动价值规律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全部历史中的普遍规律,一个多世纪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发现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社会运动的抽象质性定律和当代社会科学发现的社会运动的具体量化定理,实质上构成了完整的一般社会劳动价值规律。一般社会劳动价值规律不但是社会运动发展的客观的主体规律,当然也是社会经济运动的客观的主体规律。

可见,当代社会科学发现的社会运动的具体量化定理不但可以在一定的具体层次上科学地、具体地、质、量统一地精确解释各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还可以用来科学地、具体地、质、量统一地精确解释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价值规律——商品价值规律,因为商品价值规律不过是一般社会劳动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特殊的具体表现而已。所以,社会运动的具体量化定理的发现,为经济学成为完整的科学体系典定了崭新的科学基础,使人类科学化地支配市场经济、使市场经济进入科学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成为了可能。

不仅如此,由于当代社会科学准确、具体地揭示了社会、劳动、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社会运动的具体量化定理,不但准确地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具体特征和具体的实现条件,更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科学地揭示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科学化的社会、是以科学社会主义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以科学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保障的科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资本家群体是劳动人民的重要构成部分的社会、是包括资本家群体在内的全体劳动人民在科学社会主义政党领导下空前团结、科学协同、创造自己的科学、文明的社会主义幸福生活的社会,全面公有制加计划经济的制度是既不应实现于当前、也永远不应作为理想来实现的、彻头彻尾的空想社会主义错误制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必须遵循的科学社会主义具体量化定理是:

掌握了当代社会科学的科学社会主义政党领导包括资本家群体在内的全体劳动人民,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生活,根据社会运动的具体量化定理和各劳动个体(企业、商店等)的生产能力能够独立满足自身需要这一现实的社会生产力的强度,建立和运用科学化、法治化的、建政、监政权与行政权相分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政权、确立以科学社会主义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以科学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保障、社会个体微观计划与社会公权宏观计划相统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确立由社会公权直接分配全民的必要等同的基本生活条件、市场主体自主分配劳动者的必要不等生活条件的科学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从而科学化、最充分地发挥社会公权和劳动个体的生产能力、科学化、最有效地抗拒阻碍社会发展、损害社会利益的异化主体、科学化、最优化地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生活。

显而易见,社会运动的具体量化定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量化定理的发现,宣告了社会主义彻底性地由空想转变成了科学、宣告了在探索完整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这一历史过程中的必然的伴生物——终极形态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必被社会主义运动的主体彻底辨识和纠正,宣告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革命获得了完整、准确的科学根据、宣告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政党、社会主义政权和社会主义国家必将彻底实现科学化的伟大历史必然性目标,从而宣告了科学社会主义崭新时代必将来临。

编辑于 2020-04-10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